九段沙上沙湿地植物钾元素的分布、积累与动态

来源 :2008年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主要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4~12月,逐月对长江口九段沙上沙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植物群落进行了定位样品采集与生态环境因子监测。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化验,研究了该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中钾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上沙主要类型湿地植物钾元素的含量特征、分布、迁移与积累规律。结果表明:①上沙不同湿地群落植物钾元素的含量与分布规律存在差异,3种植物相比,叶、叶鞘和茎或秆的钾含量均以海三棱藨草最高;果实和地下部分的钾含量以芦苇最高;叶和地下部分的钾含量以互花米草最低。3种植物果实钾含量的差异最大,地下部分钾含量的差异最小。海三棱藨草叶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秆、叶鞘和根,果实的钾含量最低.互花米草茎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叶、果实、叶鞘与根,须根的钾含量最低。芦苇果实的钾含量最高,其次为叶、茎、根状茎与叶鞘,根的钾含量最低。②不同时期,植物钾元素贮量受钾元素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影响程度基本相当。芦苇钾元素贮量最高,互花米草其次,海三棱藨草最低。3种植物叶的钾贮量差异最小,而地下部分的钾贮量差异最大。③植物中钾元素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而呈动态变化。不同植物以及不同植物构件中钾含量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共性,3种植物总体表现为,随着生长进程,植物钾含量逐渐减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钾含量最高,地下部分钾含量最低;旺盛生长期,叶的钾含量普遍比较高,最低值不一致;生长末期最后阶段,地下部分钾含量最高,叶鞘的钾含量最低。
其他文献
随着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扎龙湿地区域的气象数据、1986~2002年间8个时段的Landsat TM 影像及2006年的SPOT4
会议
湿地水文研究是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与基础。重点对湿地水文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评述。这些问题
会议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汇和转换器。近年来,湿地垦殖、氮沉降等造成湿地退化、萎缩,湿地功能也因此遭到破坏
本试验从土壤中分离、筛选、鉴定对青霉素高度敏感的细菌菌株,利用药敏试验对牛乳中青霉素残留进行检测,确定检测的灵敏度,并对阿拉尔市市场销售的散装和消毒牛奶中青霉素残留情
会议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Accession No gi325448))设计引物,以鸭乙型肝炎病毒CH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PreS基因,克隆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BL2l
作为水陆之间的过渡带与生态交错区,河岸湿地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鉴于河岸湿地在流域规划、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河岸湿地生态学研究已经
会议
用牛白介素18(Interleukin,IL-18)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刀豆蛋白(ConA)刺激后荷斯坦奶牛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b)总RNA进行了RT-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入pMD18-T中进行核苷酸序列
会议
目前禽类干扰素的研究发现IFN-α和IFN-γ具有免疫调节作用。Weining等证实禽类重组Ⅰ型和Ⅱ型干扰素在通过调控MHC类抗原表达、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面表现出与哺乳动物的一致
为了建立鸡脾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最佳培养条件,本研究采用MTT比色法,对细胞浓度、小牛血清及刀豆蛋白A(ConA)的浓度以及培养时间4个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106ml细
本试验无菌采取猪外周血,分离纯化得到DC的前体细胞单核细胞,以猪源重组GM-CSF和IL-4联合诱导培养,在光镜下和电镜下观察培养的DC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SLA-II-D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