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流暴雪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RAMS模式对2005年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一次冷流暴雪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西北气流、较大海气温差和半岛的丘陵地形特殊条件下,其降雪机制与美国大湖效应降雪类似.冷流暴雪在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表现为长生命史的逆风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式对沿海地区的冷流降雪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强冷流降雪的落区和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证实了暴雪中尺度垂直环流的存在.暴雪出现在上升运动增强和逆风区维持的阶段.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51~2003年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冬半年(头年10月-次年3月)影响广东的强冷空气的变化特征及其存在的低频振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的次数逐渐增多,它与30~60天的功率谱值具有明显的负相关,与10~20天的功率谱值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准单周的振荡关系不明显.Elnino事件发生中的冬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南极除外)及其大尺度区域陆地6-8月的旱涝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950S-1970S为全球洪涝多发期,1980S-1990S为全球干旱多发期;所划分出的全球6-8月旱年和涝年的平均降水距平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差异最明显的地区几乎包括了全部季风区,全球大部分区域涝年的平均降水多于旱年的平均降水.但也应当注意,全球各地几乎
由于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时空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故而定量化研究季风的活动对预测旱涝等灾害性天气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量化指标描述的结果多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因此,在确定定量化指标之前还需要对季风的气候学特征有更多的了解.为此,本文利用1958年~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首先分析了南亚地区风场演变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850hPa与200hPa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具有显
本文陈述了作者在执行中-比科技合作项目期间,与比利时科学家共同寻访我国早期气象观测记录的重要收获.主要有法国教士在北京的1743年7月-1746年3月的日温度观测记录,和1757-1762年的逐日观测记录,包括温度、气压、风及天气状况等项目.温度观测每日2次,使用Reaumur温度计测量.这些记录对气候变化研究弥足珍贵,现已试用于历史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原推断.
应用新疆北部和天山山区50个气象站1961~2002年11月1日~翌年4月15日经过整编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统计和诊断分析,揭示了新疆牧区大-暴雪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异常及其气候变化,应用典型个例分析了新疆暴雪的水汽来源和特征。
氨气是大气酸性成分的主要中和剂,是影响区域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以及酸性沉降的重要因素.研制了基于开放光程近红外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大气NH3浓度连续监测系统,并对北京城区大气NH3浓度在夏季和冬季分别进行了两次连续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大气具有较高NH3浓度,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周期特征,基本特点是白天浓度低,夜晚浓度高且变化相对平缓,机动车尾气排放可能是其主要来源.
TDLAS技术是利用激光器波长调制通过被测气体的特征吸收区,是在二极管激光器与长光程吸收池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痕量气体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及快速测量等特点.采用近红外的TDLAS技术实现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甲烷的连续测量,不但避免了系统的维护,而且不需要任何的预处理,可实现高时间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连续监测.利用TDLAS技术和多次反射池长光程技术、谐波检测技术相结合,可达到pp
本文利用AREM数值预报模式,对发生在2003年8月2日、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控制的中国浙江等省的热对流降水进行了较成功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五个敏感性试验,检验了降水的水汽来源、地表感热、潜热输送对降水时段和降水量的影响、地表温度、地表非均匀性质等对触发降水的作用.试验表明,对副高控制下的热对流降水类型,局地感热和潜热输送加强了大气低层的位势不稳定,直接触发了热对流.地表温度在加强感
本文利用天津250m边界层气象观测塔资料,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02年天津两次超长平流雾天气的边界层气象要素廓线特点,分析认为(1)雾过程中同样出现了逆湿的现象,塔中层相对湿度明显比低层大(2)雾前均为逆温层结,雾形成一段时间后,两次过程的温度层结不尽相同.(3)雾形成后,近地层风速均迅速减小到2m/s以下,在雾的发展强盛阶段,风向均有振荡现象.2002年边界层风向均有振荡现象,但塔层风垂直切
本研究通过应用实况高空资料及计算的物理量对发生在重庆同一地区的两场西南低涡区域大暴雨的环流背景、中尺度低涡移动条件和内部结构等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两次过程均为以西南涡为主要影响系统,但由于其环流背景以及低涡强盛期涡内部的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其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的不同,进而使强降雨的走势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对由于西南涡而产生的重庆区域性暴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