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西安分离株84FLi的L片段核苷酸序列测定以及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国际热带病暨第三次全国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节段扩增汉滩病毒84Fli的L基因片段cDNA,纯化的PCR产物片段直接用于序列测定或克隆入Pmc18-T载体中进行测序.结果表明,84Fli株的L片段cDNA由6533个核苷酸组成,四种核苷酸的比例分别为A33.39﹪,C16.43﹪,G20.74﹪,T29.44﹪.GC含量为37.17﹪,AT含量为62.83﹪.推导出的最大开放读码框为从38到6493,共编码2151个氨在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84Fli株核苷酸与HTN型国际标准毒株76~118的同源性为83.7﹪,差异性为18.8﹪;而与中国株A9的同源性高达97.6﹪,差异性仅为2.4﹪.与SEO型代表株Seou180-39的同源性为75.2﹪,与中国株L99的同源性为75.3﹪.与PUU、SN、AND和TUL等其它型汉坦病毒的同源性为66.1~66.6﹪.L片段的氨基酸比较分析表明,L片段与HTN型间的同源性为97.5~98.0﹪,而与SEO型的同源性为85.3~85.5﹪.与PUU、SN和AND等其它型汉坦病毒的同源性仅为68.6~69.6﹪.结果表明84Fli株属于HTN型,并与分离自国内的HTN型病毒高度同源.
其他文献
我国在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研究中,许多方面有创新,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和认识.本文以毒力质粒的认识、测毒方法、噬菌体诊断、蟑螂媒介作用、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例进行了综述.
本文对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雪腐镰念珠菌等)对二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四种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做了研究.
本项研究中将抽取的O157:H7大肠杆菌外膜蛋白配以佐剂分别经鼻腔、口腔及皮下途径免疫BALB/c小鼠,对经此三种不同途径免疫后实验动物产生的免疫应答效果进行了评价,同时对该菌株的保护性抗原做了初步探讨.
肝纤维化是血吸虫病肝病变的基本特征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失衡,降解减少,沉积过度,参与ECM降解的主要蛋白水解酶是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和正常人肝标本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进行了观察,以探讨它们的病理意义.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是外科领域的难点,近今肝移植术为晚期肝病的处理带来希望,随门脉血流动力学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上,曾采用多样化,对年迈、全身情况差肝功能尚可或酗酒者,分流术仍不能全部被其他方法所代替,在治疗上重点应如何提高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研究,本文通过24例近端脾腔静脉分流术经19年远期随访,发现此术式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其发表的脾腔静脉分流
本文对脾切除术附加门体分流术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变所致窦前阻塞型门脉高压症远期疗效进行了分析,表明脾腔分流术后死亡,其生存率和脑病发生率相对低,预后较好.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近年来在我国及其它仍有本病暴发.作者等以前的研究表明,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具有早期免疫诊断价值,但由于成囊前期幼虫不易获得,难以在旋毛虫病免疫学诊断中推广应用.Arasu等研究表明,旋行虫31kDa抗原位于肌幼虫的β、γ杆细胞内,能够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抗体是,是一种潜在的用于本病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的候选靶抗原.本研究构建了旋毛虫(河南猪源地理株)成囊前期幼虫31k
本文对福建省松溪县进行了肺吸虫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县是以斯氏狸殖吸虫为主的肺吸虫病自然疫源地,并对泡囊狸殖独立性及该县虫种变化进行了讨论.
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是一种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腹泻的重要肠道原虫,呈世界性分布.当前,艾滋病在全世界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隐孢子虫机会性感染引起的腹泻是加速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在有的地区AIDS患者伴隐孢子虫感染导致腹泻的发病率可达15﹪或16﹪,非洲某些地区的感染率则高达50﹪以上.然而,目前对隐孢子虫病的诊断仍比较困难,主
登革热的病原为登革病毒(DV),属黄病毒科成员,有4个血清型,均可引起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症(DSS).其致病机理目前尚未明了.登革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共编码三个结构蛋白(C、PM/M、E)和七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NS5A、NS5B),其中包膜蛋白(E)是一个涉及病毒感染初期的蛋白,其对敏感细胞的吸附和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