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语篇衔接手段及其俄译研究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x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是篇章语言学中的重要术语,而《黄帝内经》是中医药文化源头之一,这一鸿篇巨著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同时具有很高的语言文化研究价值.本文将利用篇章语言学中衔接的相关理论分析《黄帝内经》这一语篇的衔接特点,并通过俄罗斯现存的仅有的相关的《黄帝内经》两部相关译著来分析从衔接角度对该经典著作俄译的特点、优势及不足.
其他文献
中医英译是一项需要贯通古今、合璧中西而兼双重跨文化性质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对中医外感病因理论之核心概念及相关术语采用直译方式由来已久,呈现约定俗成之势.但现实中,针对该学说理论的中医教学及中医英译均存在接受以及理解上的障碍.本文以解读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主导下的中医外感病因理论的发生机制为基础,梳理六淫学说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术语的本质内涵,进而探讨其部分概念及术语的英译问题.
在追溯针灸国际标准化历史和批判现行针灸国际标准不足的基础上,以五脏藏五志为切入点,本文例证了穴名意译的重要性,提出了针灸穴名宣采用"三译法"来传达其暗含的文化内涵,并给出了比较规范的针灸国际标准范例,以期对标准的修订完善有所裨益.
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同样,翻译也要先"辨证"后"论译".对原文的时代背景、上下文、写作目的、对象以及词语的源流、演变等进行望闻问切,才能译出最切合达意的译文."阴阳"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在不同语境中该词的涵义不同,用"辨证"的方法对其具体涵义进行考证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切的译文,才能忠实地传递这一概念的不同内涵.
中医药是祖国的国粹,中医药在治疗一些西医尚无良策的重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已被世界所公认.同时中医药文化又是了解、学习及掌握中医药技能的必备知识,而翻译则架起中医药文化通向国际的桥梁.本文即是通过对中医翻译的代表大家的思想作了一简单概括性总结,以期进一步为中医翻译予的方向以一定的指引.我国中医药翻译队伍目前主要由各大学外语教师组成。各大学以医学院校为主。目前,有一定成就的中
翻译是一种精细而繁琐,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只有将这种性质融入到所翻译的作品中,才能更好的解析所翻译的文字.本文浅析了语言意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指出其对语言翻译,特别是中医俄译的影响,揭示了"语言意识"在整个翻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诠释学理论来指导中医英译问题,为中医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依据诠释学的基本理论,译者仅依靠两种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调动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最大化消除文化障碍。在论释的过程中要让中医文本视域、译者视域及目的语读者视域不断交融,即达到“视域融合”,从而使得源语文本、译者和目的语读者都超越了最初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可以说,诠释学理论对于中医翻译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中医是一门公认的经典人文医学,是中国古人在几千年的劳动与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自然、人体、疾病和健康的认识,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因此,中医翻译要求译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具有良好的掌握.通过梳理中医翻译简况,从研究历史、视角、动态等方面分析,发现对中国传统哲学准确理解的欠缺,会导致中医翻译准确性欠缺.通过探析中西医的哲学基础,进行哲学视角的中西医比较,探析中医理论与实践在翻译过程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
本文围绕当代学者对《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WHO的ISTTCM标准和"世中联"的ISNTCM标准,就其相关研究以及论文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分别叙述各自的主要学术成就以及对当今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回顾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目前《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探讨的领域和方面,以期能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
近年来,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以其在儿科诊疗方面自然、无副作用的特点逐渐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认可.本文通过查阅近三十年关于小儿推拿术语翻译的文献资料,分析了小儿推拿术语翻译的研究总体情况、主要翻译方法,以及在推进小儿推拿国际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做好小儿推拿术语翻译的几点策略.
基于中医药学名词英译的核心原则和方法,文章以方剂学科术语部件英译为例,"以源语为导向",从文化背景、目的语内涵两个方面,对中医药名词术语部件英译规范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推荐英译词,以期促进中医药名词术语部件英译的规范,进而促进术语部件相关术语的规范,推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英译的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