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半球日侧极光形态分布的统计对比研究

来源 :2016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4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对中国北极黄河站2003 年的8001 幅日侧极光图像进行人工分类标记出的4 类典型的日侧极光形态特征(极光弧、日侧帷幔型和辐射型冕状极光及“热点”极光),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对北极黄河站2004~2009 年65361 幅图像和南极极点站2003~2005 年39335 幅图像进行自动分类,获得日侧极光在南北半球的典型形态发生率统计分布。
其他文献
The mechanism for variations of tropopause and tropopause inversion layer(TIL)in the Arctic region during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W)in 2009 is studied with MERRA reanalysis data and GPS/COSMIC
罗斯海是南极底层水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罗斯海的气候变化不仅有助于分析南极底层水形成的过程和机制,还有助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有效弹性厚度(Te)主要与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温度结构有关,可以间接指示岩石圈的机械强度。因此,Te 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岩石圈属性的信息,有助于我们认识岩石圈的构造活动和变形情况。
会议
在极地春季的对流层中,当边界层条件稳定时,常会出现臭氧损耗现象,并且该现象会随着边界层的破碎而终止。因此,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臭氧损耗现象中大气边界层所起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一维模式KINAL-T,用于研究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该极地对流层中臭氧损耗现象的发生和终止。
会议
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EISCAT)甚高频(VHF)雷达在2001-2016 年的电离层测量数据统计分析了D 层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的分层现象,PMSE 可分为单层、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并且得出其出现规律与太阳活动变化的关系,通过观测发现PMSE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且分层数目之间变化很快,分析PMSE 出现率的年际变化,我们发现在挪威当地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的出现率随修正太阳10.7 厘米通量指数F10.7
冰岛位于地球极光带纬度,是观测极光亚暴的理想场所。通过与冰岛开展的双边国际合作,从2013 年开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始在冰岛北部Karholl 筹建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并开展了极光和地磁的试观测,本文报告了中冰极光观测台的建设进展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会议
南极科学委员会“地平线扫描”确定近地空间与宇宙观测是南极地区六大优先研究领域之一,其中“空间天气活动影响电离层和全球大气”是未来20 年及更远将来的前沿科学问题。中高层大气是行星际空间和地球大气的边界和主要耦合区,也是传统极区大气探测的盲区,利用金属原子共振荧光对其开展激光雷达探测是当前国际发展方向。
会议
采用 DMSP 卫星1987 年至2012 年期间的观测数据,建立了一个亚极光离子漂移(SAID)数据库,再此基础上对SAID 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地磁平静期间(Kp<4),南/北半球的SAID 主要发生在磁纬~-60°/62° 和磁地方时~2245/2215,而在地磁扰动期间(Kp≥4),主要发生在磁纬-56°/58°和磁地方时~2245/2215.
会议
嫦娥三号着陆器搭载的月基极紫外相机首次从月球上成功地拍摄了地球等离子体层全局图像.极紫外相机对等离子体层氦离子共振散射的太阳30.4 nm 辐射进行全局成像,空间分辨率0.1 RE,时间分辨率10 min.
会议
Interplanetary(IP)shock encountering the terrestrial magnetosphere can greatly disturb the Earths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and hence intensify the global current system.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