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花椒地/林地边界土壤水分特征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371236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的花椒地/林地边界,利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在干旱、雨后和每月0—15cm表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分析沿样线梯度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即使在雨季也未超过20%。从林地到边界再到花椒地土壤水分含量呈“V”字型变化,而在林地和花椒地内部,水分含量呈“W”型波动。无论是干旱还是雨后,林地和花椒地日内水分含量从9时到12时到15时均呈递减趋势;干旱时土壤水分含量日间变化不大,而雨后水分含量逐日递减。年内土壤水分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即土壤水分上升期、高峰期和消退期。
其他文献
利用陕西省58个测站1961~2005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沙尘暴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陕北沙尘暴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即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陕北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主要与大风有关,在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与年代际变化中都是如此,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
采用陕西省75个代表站1961~2000年40年冬季(当年12月~次年2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陕西省40年中雪以上等级造成的雪灾特征,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降雪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雪、暴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呈增加趋势,将对冬季设施农业生产及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利用1997~2006年的AVHRRNOAA遥感资料,对陕西省陕北地区(榆林市、延安市和铜川市部分地区)地表植被指数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时段的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气候因子对该地区植被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陕北大部地区平均植被有增加的趋势,但部分地区有减少的趋势。四季平均NDVI呈上升趋势,春季是陕北季平均NDVI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上升速度最快的季
通过对咸阳市北部塬区旬邑、永寿两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1-2000年10个冬小麦生育年度的土地壤水分资料分析,塬区麦田土壤分科前逐渐增大,开春后不断降低,麦收后有回升,小开麦拔节到乳熟期土壤水分亏缺是制约本区小麦产量的关键,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临界点,即是干旱出现指标,永寿及其气候相近区为相对湿度62%,旬邑及其气候和近区为相对湿度50%。
气候变暖可引起鲁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1990年代以来鲁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情况,将资料分为近15年(1991~2005)及前30年(1961~1990年)两组,用K-W检验分析两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估算未来气候变暖时热量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1991~2005年鲁南地区与前30年相比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0℃及≥10℃积温及持续日数明显增加,无霜期明显延长,
采用积分湿度指数方法,建立区域农业水分供应脆弱性分析模型,并以山东省为案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无论春、夏、秋季还是年平均积分湿度指数值均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说明自然降水对农业需水的满足程度在此方向上递减。针对山东省而言,农业用水的满足程度在季节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夏季降水对农业的满足程度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差。由于气候因子的年变异较大,积分湿度指数的年变异亦大;根据作物产量的形成为一动态过程
为了在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中定量分析湿润指数变化,利用德州市1971~2000年各月平均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计算月、季、年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发现湿润指数平均10年减小0.07,潜在蒸散量平均10年增加24.42mm,气候呈干旱化趋势。
近十几年来,地处鲁西北地区的桓台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半年气温上升较明显,冬小麦的生长受其影响,冬前旺长和绿体越冬时常出现,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受到影响,容易成灾。降低冬小麦冬前旺长机率,可以通过选取适应气温变化的播种时间来增强冬小麦抗低温能力。现将冬小麦播种出苗所需要的日平均气温、播种至停止生长期积温、播种到收获所需总积温等3个农业气缘指标,与近10年来的气温变化实况统计结果相比较,发现在气温升
本文基于不同植被类型,探讨辽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中王壤微生物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状况。土壤细菌的数量垂直层次上基本上是表层大于其它两层;对不同植被类型而言,草地、森林、柽柳和碱蓬的数量相对较高,而翅芦苇和裸滩数量相对较低。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垂直层次上基要上是表层大于其它两层,对不同植被类型而言,草地、森林和柽柳的数量相对较高,而芦苇、翅芦苇、翅碱蓬和裸滩数量相对
利用22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资料,确定了辽宁省5个气候相似区的作物系数,模拟了土壤水分供应系数动态模型,在水分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辽宁省0-50厘米的农田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同时对其进行了检验。利用NOAA卫星监测得到的农田土壤含水量作为预报的初始值,然后在GIS支持下,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模型中所需参数的散点数据进行插值得到与预报值匹配的网格数据,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