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局部加工半球不对称的脑机制研究述评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损伤研究发现,颞-项皮层在整体/局部加工中起重要作用,且左、右半球的损伤分别削弱了局部和整体加工能力.神经成像的研究部份支持了脑损伤研究的结论,但对等级加工半球不对称发生的脑区存在争议,这引发了关于不对称发生阶段的争论.ERP研究认为,不对称更多地出现在较高级的认知加工阶段.文章对近年来关于半球不对称脑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影响不对称的因素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本研究探讨了在归类不确定的情况下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进行还是基于特征联结进行.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重复了Murphy等人2005的实验,得出了与之相符的结果,这个结果既可以支持基于特征联结推理的设想,又可以支持基于类别推理的理性模型设想.在这个基础上,实验2控制了特征联结变量,考察被试在归类不确定情况下进行特征推理是否会基于类别进行,并没有发现基于类别进行推理的结果.实验3进一步控制了类别变量,考察被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记叙文理解中因果关系对于空间信息加工的作用.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是故事中物体的空间信息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有两个水平,有因果关系和没有因果关系,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对不同条件下物体探测词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因果关系不仅会影响文本明确提及的空间信息的加工,而且对于隐含的空间信息,因果关系能够促进空间情境模型的建构.实验3的自变量是故事中物体与位置词的空间关系,有两个水
采用眼球追踪-分析法考察了"句子-图片"验证范式下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式和语义关系类型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图继时呈现没有消除语义失配效应,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瞳孔直径扩大.语义失配会显著干扰句法难度低的句式的句图信息整合.(2)句式影响句子-图片信息的整合过程,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瞳孔直径随句法难度增加而增加.(3)汉语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语义失
通过两个实验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不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三语为日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三语为法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两个实验都发现了显著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熟练双语者尽管已经形成了直接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的语义通达方式,但其并没有将此方式迁移到对三语词汇概念意义的通达,他们仍然需要以一语词为中介从而间接通达三语词汇的
采用模型拟和的方法探讨了刺激呈现方式对间接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共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逐个呈现方式下间接的类别学习的特点,结果表明即便有标准特征存在,有些预测组被试仍然学习了类别的家族相似结构,但分类-预测组被试倾向于学习标准特征,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实验2探讨集中呈现方式下间接的类别学习的特点,结果表明预测组和分类-预测组一样,也倾向于学习标准特征.
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再认时不同再认结果下的ERP效应.实验共分6个"学习-再认"阶段,"学习"和"再认"交替进行.在每个学习阶段共随机共呈现48个汉字,其中前后各有4个缓冲词.被试利用在心里组词的办法尽量记住在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单字,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约2分钟的减3运算,防止被试复述.再认阶段,将学习阶段出现的40个"旧字"和相同数量的"新字"(学习阶段没有出现过)混合随机呈现,每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挫折心理、意志、情绪、不良个性等方面,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对策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的心理矛盾,并且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等几方面.
语义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先前的一些研究试图通过探测不同语义任务间的启动效应解释长时记忆中的语义存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解释关于语义存储的所有问题.本研究使用图片和中文双字词为实验刺激,采用语义分类这一内隐概念测试任务,通过五个实验探讨了概念相关的不同语义分类任务间的启动效应,目的是为了揭示内隐长时记忆中概念的激活加工过程,为相关理论提供进一步的实验支持.实验-要求被试进行跨语义的分类判断,
自尊是当代心理学自我认知研究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问题.自尊的研究是适应时代要求正确把握科技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关系的理论前提,也是解决人们面临内心矛盾和生活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就中小学生自尊的培养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本研究采用emotional Stroop范式要求8-12岁学校恐惧儿童和控制组儿童对计算机上呈现的红色或绿色的学校相关词或家庭相关词的颜色尽可能快地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学校恐惧儿童对学校相关词具有反应偏向,随着刺激重复次数的增多,这种反应偏向消失了,而在控制组儿童身上始终未观察到其对学校相关词具有反应偏向.表明,学校恐惧儿童与控制组儿童对学校相关刺激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学校相关刺激在学校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