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区中生代中晚期大地构造格局之新见--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的发现

来源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技术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chen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发现在其中生代地层中存在多处明显的逆冲推覆构造,冲断推覆的方向是由南向北;在对南海南部礼乐地块处地震剖面的分析解释中,发现其中生代地层中亦存在有明显的逆冲推覆构造,而冲断推覆的方向为由北向南.据此推断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中晚期先后发育了洋—陆俯冲阶段、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等.
其他文献
指数级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一项新的文库筛选与PCR扩增相结合的组合化学生物学技术.SELEX利用人工合成的容量约为1014–1015随机寡核苷酸文库,通过体外多轮筛选与扩增,指数富集能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寡核苷酸,获得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单链D
为揭示菜子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6年10月,2007年1、4和7月对安徽省沿江湖泊——菜子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主要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及相关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系统分析菜子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34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33属,主要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钝脆杆藻、尖针杆藻
目的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是典型的温带物种,当夏季水温升高到一定范围,刺参倾向于隐藏海水深处,不动不食,这种现象被称为“夏眠”。由于在夏眠期间刺参通过消耗自身机体以维持必要的新陈代谢,因此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这使得刺参养殖周期延长,养殖成本大大增加。目前,有关刺参夏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行为学、形态学、生理学、免疫学等领域,然而对刺参夏眠分
An important post -rifting tectonic event with extensive uplift and fluid flow took place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during the late Miocene.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wo-and thr
会议
2013 年4-5 月,搭载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 号"国家基金委开放航次,在南海完成了一条OBS 广角地震测线(15.1°E),以探测"中南—礼乐断裂"的存在性和特征,进而探讨一系列的科学问题.测线位于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横跨"中南礼乐断裂",其西端靠近中沙隆起,东端至珍贝-黄岩海山西侧,与OBS2011-3D 中央主测线部分重合,平均水深约4000 m,地形变化小(下图1).
会议
南海中央海盆是一个具洋壳性质的深海盆,诸学者对其东部次海盆在海底扩张过程中是否发生过扩张脊跃迁事件存在颇多争议.扩张脊跃迁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大洋、尤其是海盆的洋壳发育、构造变动乃至地质界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扩张脊跃迁事件分析的是南海扩张过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在其东部边界,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至吕宋岛弧之下,由西向东,形成了由南海海盆、马尼拉海沟、增生楔(高屏斜坡和恒春海脊)、弧前盆地(吕宋海槽)和火山弧(吕宋岛弧)组成的马尼拉俯冲体系(Ludwig et al.,1979;李家彪等,2004),是地震与火山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区(周祖翼和李春峰,2008).
会议
蛇绿岩是一套非原地的上地幔和洋壳岩石碎片组合,由板块汇聚作用引起原生火成岩构造置换而形成.该岩石组合从底至顶依次为具有岩石成因和时代联系的橄榄岩、超镁铁质-长英质侵入岩和火山岩,有时包含席状岩墙群(Dilek and Furnes,2011).
会议
The outer rise on the distal periphery of a subduction system is caused by emplacement of an accreted load onto the flexed oceanic lithosphere.By examining the bathymetry and free-air gravity anomaly
会议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184 recovered a continuous sedimentary sequence since Miocene at Site 1148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which provided a unique record for better understa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