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02年夏季降雨特点及成因分析

来源 :2003年全国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夏季辽宁总降水偏少,本文通过对2002年夏季平均环流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2002年字宁夏季降雨量偏少的原因.同时又对2002年夏季3次区域性暴雨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这3次暴雨过程由于影响系统不同,对应的暴雨强度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能量场特征差异很大,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对应高能级,冷涡暴雨的强对流发生指标特强,层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红外云图揭示出区域性暴雨、强对流天气演变过程.并对这3次暴雨过程的暴雨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NA3003数字水准仪具有自动记录功能,其数据储存于记录模块中。然而,原始的数据由一系列数字代码组成,可读性差,不利于资料的整编。另外,其原始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平差计算,如果手工计算各测段的高差,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为此,编制本程序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NA3003数字水准仪数据处理程序的设计思想及程序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石佛寺水库是辽河干流上唯一的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针对石佛寺这种河道平原型水库水头低、地质条件差等实际情况,在常规测量方法不能解该水库变形观测的客观情况下,本着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等原则,将GPS与全站仪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水库大坝外部变形监测的设计方案,对于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我国数值预报产品HLAFS资料,对2002年4月6~8日的一次由蒙古冷涡强烈发展而形成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强烈冷空气的卷入使蒙古冷涡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蒙古冷涡特有的垂直结构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在地面冷锋后部形成了大风区,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蒙古冷涡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国家气象中心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经过串行优化及程序并行化,成功的移植到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SW)上.基于并行模式及神威机计算平台的新的台风路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于2002年6月30投入准业务运行.同时,新建立的台风路径预报系统的初始场与侧边界资料也从T106L19升级为T213L31.通过对2002年夏秋季台风路径预报的检验,总体来看,神威系统48小时内的平均路径预报误差小于原CRAY92系统的路径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GMS卫星云图资料,对2002年影响湖南省的第12、14、16号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与中低纬度其他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产生暴雨天气,而水汽输送是这类暴雨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我省登陆热带气旋降水定量及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通过对0216号台风和与其路径相似的0008号台风路径的分析,看到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是受副高、西风带系统、引导气流的影响,0216号台风在环境场比较弱时,出现停滞,路径左折打圈,主要是与它东侧的涡旋发生互旋所致,在分析弱涡旋时,水汽通道云图是很好的工具.
2002年7月19日,河南省郑州地区遭受一次近百年罕见的强冰雹袭击.本文作者从冰雹形成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入手,计算了一些表征大气的水汽含量、大气稳定度、垂直上升运动等物理理参数,绘制成图,详细分析了本次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成雹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成雹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特征,较深刻的揭示了该地区冰雹天气过程出现时的动力学、热力学特征和物理量特征,并总结了几点强雹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以期能为今后此类
本文应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强度、速度、冰雹指数和液态累积含水量等,特别是径向速度回波产品,又将其分为3类,从中尺度天气学原理依次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多普勒雷达的几种重要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冰雹天气的临近预报具有重要使用价值.同时与常规数字化天气雷达进行对比分析.
沈阳中心气象台预报2002年11月6~7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辽宁将出现大风、降温和部分地区出现小雨转中到大雪的天气过程,由于高空槽的演变、地面气压后期移动路径出乎预报员的预料,对低层冷空气路径、暧湿空气的变化估计不足,造成这次降水预报失误较大.这种天气的预报难度很大,导致从中央到地方的一致失误.本文在分析各数值预报天气形势、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上,阐述了当时预报员的预报思路,利用实时资料,分析预报失
本文针对3月20日黑龙江省较大范围的浮尘、扬沙天气,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演变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浮尘、扬沙天气形成的原因,以期对浮尘、扬沙的预报起到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