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黔东南地区极端天气现象越发频繁,尤其是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黔东南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叠加冬春旱.此期间,全区平均降水量仅为238.0 mm(常年平均512.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突破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无雨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0 d以上,仅次于1999年,平均温度偏高1.0℃以上.由于黔东南地区以农业为主,降雨少、气温高、无雨日多,对黔东南地区农业
【机 构】
:
贵州省黔东南州气象局,凯里 556000
【出 处】
:
2010年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黔东南地区极端天气现象越发频繁,尤其是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黔东南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叠加冬春旱.此期间,全区平均降水量仅为238.0 mm(常年平均512.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突破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无雨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0 d以上,仅次于1999年,平均温度偏高1.0℃以上.由于黔东南地区以农业为主,降雨少、气温高、无雨日多,对黔东南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江苏的低空急流从7月8日20时建立起,到暴雨过程结束一直维持。沿120°E 850 hPa上急流北界多在700 hPa急流北界以南,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10日12-20时,7月11日02-20时,7月12日02-20时,13日02-14
2010年9月2日和7日江苏淮北出现了两次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雨量超过了200 mm,实属历史少见.这两次大暴雨分别产生在南海登陆强热带风暴倒槽中和强热带风暴转向离开江苏后.研究表明:9月2日的水汽来源于副热带高压西部和台风倒槽,可分析出两个中尺度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合并加强.9月7日暴雨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在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发展过程中增大.这两次大暴雨过程都与强热带风暴有关,西行强热带风暴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洞庭湖以南,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分别是罗霄山、南岭和雪峰山脉,向北开口,地域差异明显,而每年湖南省的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近年来湖南的汛期降水异常,旱涝灾害较频繁。本文就影响湖南前汛期降水的多尺度系统提出致洪暴雨发生的多尺度概念模型,并选取2010年6月19日发生于湖南的典型暴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成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影
2010年6月27-28日百色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特大暴雨,各级台站均未能准确作出中短期预报。利用灾害资料、自动站资料、天气图、云图、雷达产品、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通过灾害评估、天气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对其成因及预报技术分析,结果表明:(1)灾害性天气具有降雨时段集中、短时降雨强、损失大、次生灾害特别重等特点。(2)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为低涡、深槽、强低空急流、稳定的副热带高压等,降雨的
受东移冷空气和高原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2010年5月25日白天到夜间,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三个暴雨中心,宁夏石嘴山东北部、中卫市南部及固原市大部分别被其中的两个暴雨中心覆盖。北部的降水雨强比较均匀,南部的降水雨强变化较大。本文利用高空、地面、数值预报和天气雷达资料,运用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动力热力因子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
2010年3月14-16日,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天气.本次降雪的特点是:南部地区降雪强度大,基本在4~5 mm/6 h,但强降雪持续时间较短(12 h);其他降雪地区降雪持续时间较长(24 h),降雪强度较弱,基本在2~3 mm/6 h.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物理量、卫星云图,对黑龙江省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讨论.
考虑到建站时间和地域分布,选取宁夏具有代表性的20个气象观测站,利用宁夏气象信息中心档案馆提供的各站1961-2009年10月至翌年4月的逐日天气现象和降水量整编资料,统计各站大到暴雪发生次数.宁夏大到暴雪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秋季出现频次高于春季,冬季出现频次较低.宁夏大到暴雪年均频次、年均降雪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自南向北减少,南部山区明显多于北部地区,高发中心与地形特征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山
2010年1月18-22日宁夏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宁夏气象台提前7天预报,并逐日跟进预报服务,17日、18日分别发布了"寒潮警报"和"寒潮预警信号"。预报与实况对比表明,过程起止时间、降温幅度、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及达到的程度、平均风力均与实况吻合,各类服务及时到位,但风力及降雪量级预报偏大。对此,宁夏气象局组织全区预报人员进行了预报成败原因分析。本文在分析数值预报与实况天气形势、影响系统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古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 hPa至500 hPa的强冷平流与850 hPa以下层次的平流差异有利于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大,强冷平流作用使其中心以下层次形成热力不稳定层结,是沙尘暴发生的有利层结条件。
2010年3月19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了近几年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由蒙古国西部起沙,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加强,之后,沙尘暴天气系统在移动扩展,形成强沙尘暴或特强沙尘暴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3.19"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3.19"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近地面前期强烈增温,导致地表热力不稳定,由天气系统蒙古气旋产生上升运动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