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rgo浮标轨迹推断大洋表层和中层海流

来源 :中国首届Argo科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首先用Argo浮标在大洋表面漂流的轨迹来推断表层海流.Argo浮标是在海面漂浮时通过卫星定位的,卫星定位存在150 m到1 000 m的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Kalman滤波的轨迹预报模式,对预报信息和观测信息进行最优组合,改善对浮标轨迹的推断.用这种方法,我们主要分析了2001年11月到2004年10月太平洋上的Argo浮标资料,推断出太平洋表层流并进行了误差分析.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讨论了太平洋表层流的年平均场和季节平均场的主要特征,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证实Argo浮标系统不但能监测全球大洋的温度和盐度,而且能有效地反映表层海流的变化. Argo观测计划同时也为我们推断全球中层海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我们是通过自由漂流的浮标的轨迹来推断海流的.但是因为浮标的下潜开始点和上浮结束点无法得到,它在大洋中层漂流的首尾位置无法确定,海流便难以估计.而且从表层到中层浮标所经历的垂直切变也增大了中层流估计的误差.借助EC-CO(气候和大洋环流估计)再分析资料,我们首次将两种误差定量化,发现表面漂流过程,即下潜开始点和上浮结束点的定位是影响中层流推断的主要因素.我们利用上面提到的基于Kalman滤波的轨迹预报模式来减小这种误差,得到了在2001年11月到2004年10月太平洋1 000 db和2 000 db深度的中层流场,估计了其相对误差并分区域讨论了主要的流场特征.经过分析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证实Argo浮标可以为研究中层海流提供可靠的信息.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针对热带雨林表层为淤泥或疏松的腐殖质,地表油井、管线及地下线路纵横交错,勘探目的层极浅,炮检点重复布设困难等一系列采集难点,采用了宽方位小面元的三维观测系统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已进入岩性油藏勘探阶段,勘探主要目的层的特点为"薄互层"、"泥包砂"和"砂包泥"特点,分布不稳定,纵横向变化快,油藏控制因素复杂,使岩性油藏识别、描述难
标定是做好地震层位解释的前提,也是绘制构造图、计算油气藏埋深和闭合度的依据.复杂地区的储层标定应同时考虑地表高程、替换速度、极性、标定时间段以及标定方法等诸多因素
在微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逐点进行激发井深设计,可较好地解决复杂表层所造成的激发井深难以控制的难题.但如何应用微测井资料,如何用其波形信息定量地预测激发井深仍需要研究.
库车复杂山地一直是塔里木油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针对库车山地复杂的地表及地下条件进行了大量的地震采集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的地震资料品质也逐年提高,2000 m/s以上高速
由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碳酸盐岩受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等多因素的影响,其勘探、开发面临着岩溶发育规律差异大、储层类型多、预测难、地质认识程度低、油气藏成藏演化及分布规
塔里木盆地塔中中原探区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为塔中主要隆起带上的主力油气聚集场所.钻井揭示奥陶系发育岩溶储层,储层整体以溶孔、溶洞型和裂
太平洋是我国投放Argo剖面浮标最多的海区,也是关系到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变化和天气气候变化的关键海区.本文采用一个改进的EOF分析方法,把2002~2005年期间获得的太平洋海域的Ar
传统三维变分采用预先设定相关长度分布或递归滤波方法来设定背景场的误差协方差矩阵,具有较大的任意性,且不能对多种尺度的海洋现象同时得到很好的同化效果.本文引入顺次三
台湾岛以东海域是黑潮变异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副热带逆流(STCC)区产生的大量涡旋西传至此,对台湾以东的黑潮流径和流量产生较大影响.但受观测资料限制,人们对这些涡旋的垂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