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研究(附150例报告)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鞍区肿瘤由于部位重要,常累及下丘脑、垂体柄、垂体及视神经等结构,手术难以显露,达到全切除肿瘤有时较困难.翼点入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1995年12月至2004年12月作者采用翼点入路手术切除150例鞍区肿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进行了介绍.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成功切除松果体区肿瘤3例。文章对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研究分离了胶质瘤中的脑肿瘤干细胞(BTSC),观察了BTSC增殖形成的脑肿瘤干细胞球(BTS),检测了BTSC特异性标志物CD133及Nestin的表达,检测了细胞活力最强的位点。扩增3~5代的肿瘤球细胞经过不同X线剂量照射后的细胞活力以确定最适的放疗剂量。
本研究对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的14例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指出脉络膜下髓帆入路是切除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较好入路,显微外科技术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对48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文章指出,对于第四脑室肿瘤的综合治疗,应尽可能保护脑干功能,减少副损伤的前提下,全切肿瘤。
三脑室内肿瘤因位置深在,且毗邻重要神经结构,直接手术切除病变颇具风险.传统的经额皮质-侧脑室入路手术创伤大,且因单纯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深部视觉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术后易遗留并发症.本文采用经额皮质-侧脑室锁孔入路手术技术,治疗了5例三脑室内肿瘤患者,效果令人满意.
近年来,在MR矢状面上发现,直窦与胼胝体压部之间的角度对选择松果体手术入路有价值但缺少显微外科解剖资料.在幕下小脑上入路中切断引流小脑上部汇入直窦的幕下桥静脉可以引起脑组织学改变和小脑水肿.为了合理选择松果体区入路和避免切断桥静脉引起的损害及危险,详细的解剖是手术的必要基础,而桥静脉保护技术为保留桥静脉提供了实用的方法.
垂体脓肿临床上非常少见,自从Simmonds于1994年报道首例垂体脓肿以来,国外文献报道104例,国内也有少量报告,综合文献报告,垂体脓肿不到鞍区病变的1﹪.本科2002年和2003年各收治垂体脓肿一例,本文进行了介绍.
随着现代高科技在神经外科的综合应用,采用微创显微手术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自2000年6月以来,作者采用标准化眶上锁孔入路,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连续手术夹闭了7种不同类型前循环动脉瘤28例,疗效十分满意.本文进行了介绍.
本院自1997年10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81例,共91个动脉瘤,除1例大脑后动脉梭型动脉瘤行显微包囊手术外,其余病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88个动脉瘤,本文对其治疗结果进行了介绍.
本研究采用DHPLC技术检测了脑胶质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共223例位于19号染色体的ERCC2---纠正鼠突变细胞切除修复缺陷基因的第22号外显子及其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序列,对不同DHPLC峰型进行测序验证,并对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基因分型进行了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