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肾通关胶囊等药物体外抑菌试验研究与比较

来源 :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是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探讨临床常用复方中成药制剂及西药制剂对这些病原体的抗菌作用,分别采用液体培养法及平皿培养法测定这些药物对上述所列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
其他文献
循证医学在国内方兴未艾,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发展较快,而在肾病领域中尚需广泛开展。为此,本文结合实际临床工作中所遇见的病例,介绍如何进行在肾病领域进行循证诊断与治疗。
本文通过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凝血机制紊乱的探讨,发现血液流变学检测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医辨证分型、疗效评估等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中药利肝汤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肝病并胃粘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7例慢性肝病并胃粘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原发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利肝汤配合灌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9%;对照组总有效率6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肝汤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肝病并胃粘膜病变有确切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本文介绍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西医和中医治疗的方法,最后分析了临证体会:要注意息火宁络,重视化痕通络,强调补虚充络。
本文从中医中药的角度对马兜铃酸中药肾损害的病例标准作了介绍,并对227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调查,分析了引起肾损害的各种药物用量与疗程等问题。
本文探讨了γ-干扰素(IFN-γ)在狼疮小鼠表达和分泌的动态变化以及他克莫司(FK506)对其表达和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及肾组织局部IFN-γ的高表达和高分泌在SLE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肾损伤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FK506可望成为另一治疗SLE的免疫抑制剂,抑制IFN-γ的作用可能是本药治疗SLE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本文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统一分型治疗早期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和疗效,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分型方法主要是依据病人的日尿量、血压、脉象、舌象等将早期肾衰分为多尿高血压型、少尿高血压型、多尿非高血压型、少尿非高血压型等四型。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选用本科自拟的中药方剂“红书匕丹养肾汤1、2、3、4号”以及西药(含中成药制剂)酚妥拉明、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多巴胺、肌苷、肝素、速尿、凯时、川芎等药
免疫炎性反应是导致血性急性肾衰竭(ARF)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而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γ-干扰素(IFN-γ)这组功能密切相关的促炎性因子在缺血性ARF的组织损伤中发挥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特异性IL-1β转换酶(ICE/Caspase-1)抑制剂联合抑制了上述数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后对ARF治疗作用。
肾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理改变,在人类慢性肾脏疾病转归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病理变化涉及多方面的机制,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目前被认为是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已报道自细胞介素18(IL-18)在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存在表达或分泌异常现象,但它能否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讨IL-18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本研究初步验证了IL-18可以促进肾近曲小管
临床上,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首先依据尿路感染症状、腰痛、发热及尿常规炎性变化等,再经中段尿培养、膀胱穿刺尿液培养或导尿培养检出细菌而获得诊断。虽然经验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十分有效,但治疗前做尿液细菌培养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观察了治疗各组大鼠的尿液细菌的生长情况,进而进一步研究滋肾通关胶囊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