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介入的时机对脊髓损伤BI、MS、SS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脊髓损伤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主要明确早期康复介入的时机以及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功能的影响,证明早期康复治疗对防治脊髓损伤并发症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试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围术期加强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对患者进行评估形成深静脉血栓风险,针对性心理疏导,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减少病人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以最经济的方式使护理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方法:临床路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进行检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程序、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会议
目的 采用关节镜辅助骨阻滞联合关节囊紧缩成形术治疗肩关节后不稳定,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创伤性肩关节后不稳定患者采用气碘双重造影检查,明确导致肩关节后不稳定的病理因素,针对其骨和软组织结构异常,采用骨阻滞联合关节囊紧缩成形术治疗,术中钝性剥离后方关节囊,保持关节囊基底部连续性,充分显露关节盂后缘,并将其制成骨糙面。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与普通后稳定型人工假体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因骨关节炎行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且随访资料比较完整的58例患者,其中高屈曲型假体(n1=28例)和普通型假体(n2=30例)两组均使用(美国Smith & Nephew公司),均采用膝关节髌前内侧入路,均全程使用止血带,两组假体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术后骨髓炎的病理演变过程及治疗方法,寻求髌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的最佳处理方案。方法:我院2012年4月份收治的一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及时给予了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术,术后手术切口愈合、无红肿渗液,拆线后出院,患者于术后第6月出现膝前1cmx1cm窦道,周围红肿疼痛,不时流脓,迁延不愈,结合X线、CT、MRI考虑慢性骨髓炎,给予取出内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局部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单侧椎弓根直线入路与单侧椎弓根弧线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上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探讨X线透视下利用自制弯角椎体成形穿刺装置行单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可行性。
目的 探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使用骨水泥加固结合PFNA的手术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5月~7月的11例高龄(>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使用骨水泥加固PFNA内固定术(采用Evans-Jensen分型,其中Ⅰb型3例,Ⅱb型6例,Ⅲ型2例)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等临床资料,随访观察股骨头坏死及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并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目的:评价游离腓骨皮瓣修复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998 年6 月- 2014年6 月,应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前臂复合组织缺损9 例.创面范围7 cm × 6 cm~22 cm × 17 cm.伴有桡骨或尺骨节段性缺损长度6~12 cm.
目的:探讨挤压伤致腓总神经损伤的手术干预及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筛选的16例有腓总神经损伤的挤压伤患者采取物理疗法、运动疗法、手法治疗、踝足矫形器等综合康复方法,康复治疗无效者给予腓总神经探查松解术、胫后肌腱前移术,术后用相应综合康复方案早期介入。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腰椎手术后尿潴留的影响,为预防术后尿潴留提出可行的护理措施。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导尿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术后舒适度。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