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苗期耐低磷筛选指标的评价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a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蛭石栽培和营养液浇灌的方法,对棉花品种耐低磷筛选指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棉苗总干物重、鲜重、总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重及磷利用率在不同磷浓度处理和不同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棉花苗期耐低磷能力的评价指标;而株高和根冠比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磷浓度处理之间不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棉苗相对总干物重与相对鲜重、相对总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相对地上部干物重和相对磷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相对地上部干物重与相对总干物重的相关性最大,可以作为棉花苗期耐低磷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建立了苗期筛选棉花耐低磷品种的筛选体系,为筛选棉花磷高效利用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以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2007年和2008年植棉意向调查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对部分样本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31个变量进行逐步筛选,结果指出,棉花产值、每户务农成员的人均植棉面积和非农业收入占家庭纯收入比例都对农户植棉意向产生影响,其棉花产值因子的影响最为突出,可作为棉花生产预警监测的指标。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是棉花育种与审定的关键环节,本文对比近年来的春棉参试品种的品质指标,阶段性分析比较国家级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揭示了目前我国棉花的育种水平和育种现状,发现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长度与比强度)正得到不断改进,但参试品种中优质的品种占比例仍太小,优质育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以非抗螨、非抗蚜陆地棉品种(系)及3个种外材料为对照,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育成抗螨、抗蚜棉花品种(系)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从80条中筛选出17条能揭示供试材料遗传多态性的RAPD引物,17条引物共扩增出了93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85条。采用Jaccard’s相似系数,非加权维平均法(UPGMA)聚类,结果表明,16个棉花材料基本按照抗螨、抗蚜、种外材料分别聚在一起。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变幅较大
研究陆地棉种二级基因库的遗传多样性(包括陆地棉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向陆地棉中引入异种的基因提供参考。本研究用4个陆地棉材料和其二级基因库的三个种(海岛棉、亚洲棉和达尔文棉)6个材料,以来源于不同染色体的SSR标记,研究SSR等位基因在物种间/内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这些SSR位点在物种内特别是陆地棉种内的多样性极低,种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同时也表明在这些位点上,二级基因库中存在陆地棉种内不存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杂交棉百棉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皮棉产量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明确百棉3号的栽培主攻目标,采用偏相关、变异系数、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方法,对杂交棉百棉3号新品种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该品种为丰产、稳产、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的杂交棉新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中,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以衣分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株铃数次之,铃重居第三位,密度的作用最小。其高产途径为在合理提高密度的基础上,
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棉花隐性核雄性不育系抗A2与抗A3,在当地表现完全雄性不育,且不育性稳定,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测试品系的细胞质对2个不育系基因缺乏恢复能力;2个不育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中棉所41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纤维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优于中棉所41;抗A2是目前杂优育种可资利用的亲本。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不完全设计研究氮肥、密度和缩节胺三因素对抗虫杂交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为抗虫杂交棉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栽培因素对麦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指数的影响较大;对比强度、纤维长度和伸长率、反射率和黄度次之,对整齐度影响最小;应用相关分析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各指标间的相关的相互关系;川杂13优质栽培组合为纯氮260.0~280kg·hm-2,密度3.85万~3.95万株·hm-2,缩节胺
研究了9个F6复交高品质系主要纤维品质与产量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纤维品质已基本稳定,6个品系的衣分也基本稳定,而单株子棉产量、单株皮棉产量仍具有较大的变异,为最终实现商品质、高产的协调一致提供了可能。衣分与纤维长度、强度成极显著负相关,应谋求一定范围内的同步改良。
本试验利用具有红叶标记性状的优良材料作父本,与绿叶优良品种(系)组配杂交组合,通过比较红叶杂交组合在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方面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探讨红叶标记性状杂交组合在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方面的杂种优势表现,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红叶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航天诱变棉花M1代各种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对M1代的株高、铃重、子棉和皮棉产量有明显的降低效应;对M。代苗期叶片伸展速度、单株成铃和衣分有一定的增加效应,对绒长有明显的正负效应;而对果枝数、果枝始节位、总果节和麦克隆值的影响不大;能明显增强大多数品种的抗枯黄萎病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