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灯塔Ms5.1地震亮温异常分析

来源 :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地方时夜间00:00-04:00五个时间点观测的资料.利用补窗法对每个像元每天的5个数据点进行简单的处理初步去除云的影响.随后对每个像元的亮温资料时间序列以1.5倍均方差为阑值,低于该阈值的亮温数据视为云层的影响,并用对应时间点的温度趋势值进行替换.应用小波能谱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亮温资料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亮温资料的小波相对能谱信息.分析结果表明从2012年11月上旬开始在灯塔Ms5.1地震震中西南区域断裂带附近开始出现相对能谱异常,随后相对能谱异常幅度逐渐增加,异常区域逐渐扩大并沿断裂带向NE方向扩展,并形成NE向沿断裂条带状分布的异常区域.异常区域在12月上旬达到最大值,相对能谱最大异常幅度达约6倍.随后异常区域和幅度逐渐减小,但仍沿断裂呈条带状分布,直至2013年,月12日异常基本消失,异常持续时间约75天,地震于异常结束11天后发生,震中位于异常区域内.从单点像元异常时间演化进程可以发现在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小波相对能谱显著增加,且这次热红外异常在两年时间里变化最为突出.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山西地震台网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异常变化特征,指出镇川井水位大于70cm的突变异常、介休井2006年4月出现突降异常、该台地电SN向出现小幅阶降,然后快速回升的不稳定变化和昔阳台体应变数据异常。
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在我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在时间上填补了大面积形变复测周期过长的空档、在空间上弥补了形变台站覆盖面不足的缺陷,在地震预测、科研中发挥了作用.简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跨断层流动形变变化时间特征、地区特征和孕育机理等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以期对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强震有所裨益.
本文汶川8.0级地震前的大规模中强地震异常条带与震情跟踪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认为,汶川地震前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尤其条带交汇处附近,未来1一年存在发生大震可能,结合青藏块体东南部2005年7月以来出现的显著5级地震空区,需要特别关注位于条带交汇处、可能出现应力积累的川滇地块及附近地区;但考虑到第一阶段图像相对于此前震例并不十分典型,认为未来主震震级可能要低于汶川地震。
2008年在甘肃嘉峪关和兰州架设了两台沙层应力仪器,其构造部位为祁连山构造带,到目前己经累积了4年多的观测资料。单从资料的角度来看,沙层应力记录在地震发生前观测到了一些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日变形态的改变,资料突跳增加,资料整体趋势的变化等;同时也清楚的看到该资料记录不到同震效应,对月相调制也不明显,并说明沙层应变记录基本上可以扑捉到一些大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区域应力应变的演化过程和在近震与远震的反映并
本文对东昆仑山的强震活动的构造地质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强征时间特征从2001至今为平稳期,但接近平稳期结束时期,同时对强震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并指出东昆仑断裂带玛沁一玛曲段存在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本文先以烈度数据点为基础,用最小二乘法对地震各烈度区原始烈度点空间分布进行椭圆拟合,得到各个烈度区烈度点空间展布的椭圆拟合线,赋予这条椭圆拟合线该烈度区的烈度值,本文称之为烈度估计线.进而借鉴长短轴统一回归椭圆衰减关系的思想,对烈度估计线统计回归得到椭圆烈度分布模型.
本研究选择了一些在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有活动的断层,建立了首都圈地壳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5条NE走向断层和3条NW向断层。通过本文的模拟研究,认为首都圈断裂活动受到区域边界动力作用的控制,断层形变反映的NNE向、NWW向断层左旋滑动主要系张家口—渤海带左旋剪切所致,同时伴随SN向拉张。在上述边界作用下,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华北块体相对燕山块体东向运动的增强将加速首都圈地区断层左旋滑动,反之则缓解该
大地震多发生在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因此断层形变的监测与研究非常重要.本文进一步介绍和论述了GNSS在断层形变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GNSS用于断层走滑活动的监测与研究、GNSS用于断层垂直活动的监测与研究、块体活动与断层形变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前周至深井水位测值出现了无规律的连续跳变,在分钟值曲线上表现为一簇簇毛刺,并且在青海玉树地震前也出现初步分析结果认为,周至深井水位跳变的频度与地震震级有关,并指出周至深井高速采样水位的变化特征,认为,这种成丛出现的纺锤型的水位波动是对井孔周围地下应力调整的一种反应,这种应力调整既可能是中强地震前发震断层的微破裂活动引起,也可能是断层粘滑现象(慢地震)所引起。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