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q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区域协调发展,使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结构都能够处于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中。现在,国内东部地区产业出现了结构进一步升级的需要,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已经展开。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为更好地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必须加强区域间分工合作,防止产业结构趋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重视产业合理布局。注重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拓展承接方式和路径。防止污染转移,重视环境保护。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转入产业辐射范围。
其他文献
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尽管"西快东慢"的格局继续强化,区域经济呈现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局面,但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东部地区在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增速下滑较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与要素资源难匹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振兴乏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思路,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多维贫困理论基础、主要测度方法及国际实践进展的系统阐释,为多维贫困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以及新时期国家“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践提供多维视野和借鉴。与国内已有的多维贫困测度述评文献不同,本研究追求逻辑的完整性而不拘泥于内容的完备性。在逻辑上,按照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与实践应用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释,但在具体内容上,只选择最基础或最核心的理论、方法和代表性国家的实践进行剖析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关键,以打造大都市、培育城市群、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为重点,推动城镇化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目前,福建省城镇化率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但城镇化建设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加快城镇化发展与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在推动城镇化发展方面,提出要注重发展层次,推动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也要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强化规划引导,
采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协调发展模型,对江苏省1978-2011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非均衡性进行分析。土地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房地产业发展对土地市场的拉动、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区“大跃进”、征地过程中的利益驱动等动力。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协调发展存在省域内的非均衡,苏北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得苏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与苏南、苏中地区有较大差距,城镇化发展度较低且处
经济强省指省区经济发展不仅要提高经济发展总量,还要促进该省范围内各地区协调发展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突出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四川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对历届省委发展思路的坚持和升华。要实现四川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必须正确处理总量与质量、政府与市场、发展与保护、强省与富民等重要关系,着力扩大内需,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区域和城乡布局,增添发展动力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积极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过程中最核心、最突出的问题.按照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目标,201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70%,每年的增长要保持在1.4个百分点以上,任务异常艰巨.如何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辽宁省情的城市化发展路径,以破解人口城市化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 城镇化的核心在于推进人口城镇化。沈阳经济区城镇
本研究旨将西部限制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与其城镇化的产业培育和发展联系起来,探讨西部限制开发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而这条道路能否走得通,关键在于能不能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划分、培育、建立和完善限制开发区的城镇职能,以“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培育和建立服务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摒弃以污染型、镶嵌式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西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实现。要形成服务型的中心
代际收入流动性反映出机会公平的特征,对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理模型考察了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财富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此基础上,采用CGSS调查数据测度了代际收入流动性并比较了不同因素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最后考察了不同因素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贡献率,进而明晰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贫困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处于较低水平,较非贫困群
辽宁沿海经济带于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带的开发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区域经济学领域,非平衡发展论认为区域差异会存在"马太效应",市场条件下的区域差异越来越大,将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差异性研究,运用相关指标进行差异性测度,并计算经济
本文使用2000年、2005年、2010年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的数据,通过相关计量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的区际和区内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从对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地市、县域层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使用Morans I指数对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测度,说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较强,并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且县域研究尺度上的结果更为精确。对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差异状态的分析,说明区域内的经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