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酸雨对油菜幼苗生物量及其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x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 的雨水,由于人类活动,酸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1,2].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沉降面积达国土面积的40%以上[3].2000 年以来我国降水酸度呈现出总体升高的趋势,重酸雨区的面积由2002 年占国土面积的4.9%增加到2005 年的6.1%[4].聂呈荣[5]的研究表明,酸雨抑制了根、芽器官的建成受,阻碍了细胞分裂、生长需要的代谢能量和结构功能的物质供应,影响幼苗叶片的生长.酸雨会破坏植物的表皮结构[6,7],损伤细胞器,引起叶绿素含量降低,抑制光合作用[8],影响有机物质合成.据统计,苏、浙、皖、闽、湘、鄂、赣7 省主要农作物受酸沉降影响面积占7 省总面积的19.05%,年经济损失达37 亿元,尤以油菜、番茄等作物受酸沉降引起的减产幅度最大[9].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有重大比例,它对酸雨胁迫较为敏感并以苗期更甚[10],苗期生长的好坏将关系作物后期的生长发育并最终影响产量品质的形成.因此,本试验采用不同酸度模拟酸雨处理油菜幼苗,以明确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阐明酸雨伤害机理,为酸雨灾害评估和抗酸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土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pH 值模拟酸雨(simulated acid rain,AR)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酸雨pH≥4.0 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幼苗的生长,幼苗的生物量、色素含量维持在与对照(pH6.0)相当或更高的水平,抗氧化酶(SOD 、POD 和CAT)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AsA 和GSH)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随着酸雨酸度的进一步增强(pH≤4.0),油菜幼苗的生物量、色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含量逐渐下降,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膜脂过氧化,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当pH≤2.5 时,幼苗叶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伤斑.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漯河市1971-2000 年30 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对农作物生长关系密切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气温、降水和无霜期日数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多方面对漯河市的农业气候进行了详尽的解剖分析;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出要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作物现实生产力,加强防灾抗灾,改善气候生态环境。对漯河农业的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收集整理环洞庭湖区9 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0 年五十年气象资料,分析倒春寒、五月低温、洪涝、干旱、高温、寒露风等水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年代际变化,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水稻生产的冷害仍然频繁发生,且极端程度加剧,干旱越来越成为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重要负面因素。从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避冷避热、趋利避害;合理管水,以水调温;巧用天时、防病治虫等方面来合理利用环洞庭湖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达到
吉林省位于中高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中西部属我国典型的气候"脆弱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时空分布匹配组合时常错位,造成吉林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其中,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具有明显的群发性、连锁性、区域性等特征,成为威胁全省粮食生产安全的首要气象灾害.土壤水分作为表征干旱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特征研究对干旱防灾
基因飘流是转基因生物可能引起生态环境安全性问题的主要风险之一.本试验以紫18 为花粉供体、苏608 为花粉受体,于2009 年和2010 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基地进行了玉米基因飘流试验.通过不同方位上紫18 与苏608 异交结实率的检测结果表明,主流风向的下风扇区为W 、WNW 、WSW 、SW 、S (2009年)和W 、WNW 、WSW(2010 年),其基因飘流事件占总量的52.02
5 ℃是温带植物适宜生长的起始温度和气候区划中的主要指标,春季或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 ℃的日期与农作物及多数果树恢复或停止生长的日期相符,所以日平均气温5 ℃以上的持续时期可作为生长期长短的标志,该时期称为作物生长期.本文利用1961~2010 年江苏省35 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5 ℃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作物生长期热量资源变
在对海门地区历年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包括如旱灾、涝灾、连阴雨、台风、寒潮(冻害)、冰雹、龙卷、雪灾等灾害性气候对种植业等农业生产的影响。春旱,主要影响春玉米播种与出苗,设施瓜蔬作物的开花、座果以及油菜、蚕豆、马铃薯等生长。伏旱,主要影响夏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的生长,造成受害作物萎蔫、产量减少、品质降低,并且伏旱尚能导致棉花等作物上红蜘蛛大发生。秋旱,主要影
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地形反射辐射组成.基于RS 和GIS 技术,以1km×1km 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 )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利用光路逆向寻踪法建立地形遮蔽模型.分析了近10 年MCD43C3 地表反照率产品,考虑下垫面非均匀性对地表辐射的影响.使用日射站长序列辐射资料,依据分月模式,建立了晴空指数和直接透射率估算模型.根据山地气候学原理,综合考虑天文、大气和地形因子,
2010 年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偏高;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年日照总量全省偏少。冬季寒潮冻害,油菜、小麦冻害面积较大;淮河以南地区湿渍害,苗情素质差。春季前期春霜冻害影响小麦抽穗油菜开花,后期连阴雨湿渍害,生育期推迟,不利小麦灌浆、油菜结荚,作物光合累积少,影响籽粒充实,麦油减产。夏季梅雨期入梅正常,出梅偏迟,梅期较长,梅雨量分布不均。梅期内多暴雨、大风袭击,农作
热量资源是重要的气候资源之一,通常用温度的高低、积温的多少和界限温度及无霜期长短等来衡量某地区热量资源的多少,足够的热量资源是保证农作物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环境条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引起南通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本文根据1961 至2009 年南通地区8 个测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 年(1961 至1990 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统计分析1991 年以来气温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 )是对水稻生长危害最严重的虫害之一,近10 多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农林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褐飞虱的迁入和致灾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持续大发生、并严重发生的新特点,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极大威胁.2003-2010 年间,江苏省褐飞虱的发生程度明显提高,均达到偏重至大发生或特大发生的程度.20 世纪80年代,中国褐飞虱发生频次或危害程度大幅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