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催化剂气力输送工业实验

来源 :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了不同流速下球形催化剂的破碎率,确定“密相集团流”输送方式下物料的破碎率最小,在输送风流速13.65 m/s,输送压力15 kPa的条件下,粒径为1.4~2.0mm,强度大于40 N/粒,堆密度0.5~0.6 g/mL的球形催化剂磨损率为0.06%。,符合破碎率小于0.1%的设计指标,实验还考察了在最佳输送流速下输送前后物料的物化指标变化情况及催化剂颗粒外观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球形颗粒在实验条件下强度和磨损率未降低,物化性能未变化,颗粒外观无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对比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的BC-H-20B催化剂在等温床反应器中的首次和长周期运行结果,讨论了入口温度、氢炔比以及出口乙炔含量等操控手段对BC-H-20B长周期运行的影响。采用合理的操作理念后,Bc-H-20B催化剂连续运行周期达到25个月,并表现出可操控视窗宽,催化活性、选择性优良,大大超出此前进口催化剂的应用业绩,为BC-H-20B催化剂在等温床反应器的广泛应用提供
以乙腈为溶剂,采用萃取精馏的方法在常压下对C5进行了分离试验。以控制塔釜和塔顶关键组分的含量为工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各种工艺条件对塔顶和塔釜关键组分含量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塔釜最佳控温为70.0~72.℃,溶剂比为4.0-5.0,回流比为3.0~4.0。
以乙二醇同系物和一种溶剂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用于分离乙二醇与1,2-丁二醇的共沸剂AZ,考察了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CAT3对共沸剂AZ的合成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效果,但会导致乙二醇同系物的缩合损失,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共沸剂AZ的相对含量降低;在不含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共沸剂AZ的相对含量越高。采用共沸剂AZ,通过共沸精馏与普通精馏相结合
制备了FeS改性的K2CO3/Mos2(Fe/ADM)催化剂,并对其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CO预处理对Fe/ADM催化剂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条件的CO预处理有利于产物中C2+OH的生成,并减少了烃类的生成。这种促进效果主要归因于CO预处理后,催化剂表面K富集与生成Fc3C物种的协同作用。
采用H3PO4为助催化剂对铱系羰基化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H3PO4含量对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3PO4对铱系羰基化催化剂表现出明显的助催化效果,其羰基化反应速率显著提高,并有效的抑制了气体副产物CH4和CO2的生成;1.0%H3PO4助剂的加入,可使乙酸甲酯质量分数为15%、水质量分数为1.9%条件下的羰基化反应速率达到14.8moL/(L.h)。
阐述了烯烃羰基合成低碳醛的催化剂体系及其反应机理,并且介绍了烯烃羰基合成低碳醛反应中的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及讨论了催化剂的浓度以及催化剂的结构对产物正异构比的影响。
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鉴定了氢气还原的VAH型气相醛加氢催化剂中的晶体物相,应用Scherrer法定量测定了其关键催化活性组分铜的晶粒尺寸。其相鉴定结果为:石墨,氧化锌(PDF-#36-1451),铜(PDF-#04-0836)。采用化学计量学峰形拟合的方法计算铜(111)晶面晶粒大小约为17.4 mn,其PXRD测定数据能够满足氢气还原的VAH型气相醛加氢催化剂研发的要求。
通过离子交换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H1.7Cs1.5Cu0.25As0.1PM.11VO40和H3PW12O40复合杂多化合物(HPC)催化剂,分别通过FTIR和XRD法表征了两种方法制备的HPC催化剂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通过FTTR-吡啶吸附法测定了催化剂的总酸量和强酸量;并通过甲基丙烯醛一步氧化酯化制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应评价了两种HPC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制备的HPC催化剂
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法鉴定了催化裂化分馏塔堵塞物试样中晶体物相。其相鉴定结果主要为:氯化铵(PDF-#07-0007,卤砂)和硫酸铵(PDF-#40-0660,铵矾)。目视检测发现堵塞物试样含有焦炭。本试验对催化裂化分馏塔堵塞故障技术分析与技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DF连续加压过滤机是一种新型的连续加压过滤设备,该过滤机采用气体压力作为过滤推动力,具有高效的过滤脱水性能,同时结合行星运动机构和小圆筒作为过滤元件的结构特点,能对滤饼进行有效的洗涤和脱水,具有可靠的卸料方式和过滤介质的再生功能等特点,且能实现连续操作。介绍了该过滤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了该过滤机的适应性,并对其在固液分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