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决议瑕疵撤销之诉的限制

来源 :中国商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司法克制、限制滥用诉讼等缘由,需对公司决议撤销之诉予以限制,对《公司法》第22条关于撤销权主体进行限缩解释.从公司治理架构、比较法、内部稳定,董事、监事等不应享有撤销.就股东而言,仅有自己利益受损,参会明确表示反对、抑或因权益受损拒绝参会、继受取得前手享有撤销权的股东才享有撤销权.赞成票股东、无表决权股东、放弃表决权股东等皆不享有撤销权.裁量驳回制度是限制公司决议撤销的重要制度,对其价值衡量应坚持“行为+结果”的裁量标准.诉讼担保制度亦不可或缺,且有独特价值.但应对《公司法》22条第3款进行限缩,加上“明显故意”要件.诉讼担保金额,不应考虑公司败诉时损失,应分是否要求诉讼中止两情形明确其金额.
其他文献
在民法典编纂的背景下,协调与梳理民法与商法相关理论与规则的关系,对于立法中科学安排相应的制度,提高立法效率非常重要.中国公司法上的隐名股东制度与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后者乃是英美法上的代理类型,类似于间接代理,并由中国《合同法》第403条加以引入.《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3款的规定实际上是对《合同法》第403条下介入权的改造,使其变为一项附法定条件的形成权,在其他股东过半数
有限公司的隐名出资关系因其与公司人合性、公司登记以及外观主义存在冲突,导致在2011年以前立法并未对隐名出资规定的情形下,实务界多以割断隐名出资关系、返还投资款作为解决纠纷的途径.2011年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三》首度对隐名出资问题进行了回应.该司法解释在坚持外观主义的前提下,肯定了隐名出资协议的效力.但该司法解释对公司外观主义与其稳定性的强调,必然压缩具有相对性的隐名出资协议的适用空间,所以不利于
公司登记与公司存续状态息息相关,从公司的设立到注销,伴随着公司的一生.公司登记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公司登记的撤销,公司登记不是单一的法律行为,是一系列法律行为结合.公司登记的审查形式从实质审查变化为形式审查和折衷审查.公司登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公司名称的变更、经营范围的变更、股东身份的变更等等.撤销公司登记的性质为何,是撤销行政许可还是行政处罚,抑或是行政确认行为,一直存在争议.
中国商事登记改革必须在制度的总体模式入手,改现有的严格强制主义登记原则为法定强制主义与任意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体把具规模、持续、稳定的营业(包括新型业态的营业)纳入法定商事登记范围的同时,把小规模、不持续、不稳定的民间营业之商事登记选择权交予营业当事人自己决定,由他们自己根据其营业意愿、预期目标、利益权衡进行自主选择.即在中国未来统一商事登记制度的构建时,在总体延续并坚持现有法定强制主义登记原则
商法是一个具有多元功能的制度体系.《商法通则》作为统率其他商事部门法的一般法,其立法功能也是多元的.但是,《商法通则》多元功能的实现是由商法制度群实现的,不同的具体制度承载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商事登记制度是商法风险防范制度的重要一环,维护交易安全,控制社会风险是其核心制度功能.在《商法通则》立法中商事登记的制度构建应当围绕其核心功能展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指出具体措施是“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2013年12月28日,《公司法》修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废止了原有对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标准、实缴出资方式、首次出资额、出资期限和验资程序等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法律规定.而后配套的法规确立了监管制度由年检过渡到
商事登记是商事主体的法定构成要件,在商事主体立法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正在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此次改革对于商事登记来说是颠覆性的,重大的理论变革和制度创新,对于重构商事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法法典化的过程中,应当统筹考虑商事主体的立法问题,为商事立法和民法典的衔接做好准备.在此背景下,深度诠释商事登记改革的理论,剖析其制度构造,对于商事主体立法以及民法典的编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环节,控制权如何配置对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公司控制权的研究首先在其他学科领域展开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公司法学界也逐渐认识到控制权的重要价值.公司控制权的配置状况在公司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相关的配置模式也随着公司发展的现实状况而日益丰富和灵活.受制于中国公司发展理念的僵化和法律制度的严苛规制,中国实践中的公司控制权配置状况均存在一定
经理权是一项基础的商事法律制度.境外大陆法系国家的《商法典》、《民法典》以及《公司法》等对经理权及公司经理权进行了详细规定和深度的理论探讨.中国缺乏商事总则性立法对经理权的一般性规定,《公司法》关于公司经理权、尤其是经理对外代理权等方面存在者较大的制度空白,有必要通过制定出台《商法通则》规定经理权制度,并着重在相关立法中加强公司经理权的范围及限制、登记制度、行使与解除等制度规范.
管理人在破产审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管理人工作方法的统一和工作机制的建设有待完善,在各地法院的积极引导下,管理人自治组织陆续成立,试图解决省内或地市一级破产审判工作尺度统一难的问题.本文从管理人自治组织的概念、特征出发,以设立管理人自治组织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借鉴域外先进经验,分析中国管理人自治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发展和完善管理人自治组织为落脚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以期统一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