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探讨--以浙江实际情况为例

来源 :中国庆阳2011歧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浙江实际情况为例,从摸清家底、保护为先:整修维护,建设为主;多方着手,发挥作用及规划建设、利及后代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建设问题。
其他文献
嘉兴市第一医院从2007年4月至2011年5月,临床应用-80℃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骨瓣修复颅骨缺损手术共进行20份。通过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的介绍,并从病例选择、骨库日常护理、预防颅骨再吸收等方面总结了经验。本研究结果显示回植颅骨存活再生且无感染发生,并可降低患者近万元医疗费用。随着国家逐步扩大全民医保范围和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建议决策者适时设立自体颅骨骨库保存颅骨骨瓣,缓解术后颅骨缺损患者
目的:研究早期钛网颅骨成形术治疗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1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的病人分为两组,分别行早期钛网颅骨成形术和传统时间段钛网颅骨成形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颅内压的变化以及术后皮瓣凹陷综合症的缓解或消失人数。结果:早期钛网颅骨成形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前颅内压分别为63±4.27 mmH2O,66±4.81 mmH2O,术后的颅内压分别为97±6.01 mmH2
目的:探讨和分析脑静脉畸形的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以来,明确诊断脑静脉畸形(CVA)9例,结合文献资料对本病的影像特点加以讨论。 结果:手术切除4例,保守治疗并随访5例,其中1例仅行侧脑室外引流,恢复良好。结论:大多数脑静脉畸形病人无临床症状,其自然预后良好。
岐伯,人尊之为岐天师,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名医。其与黄帝对坐,讨论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有关医学问题,从而创立医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经巨著《黄帝内经》其主要部分都是以黄帝提问岐伯对答的体裁写成,所以,中医学往往被后世称之为“岐黄之术”。因鉴于此,从《黄帝内经》中也就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岐伯其人,作为上古名医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树立了一个楷模。
岐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多个文化体系及思想派系形成、发展和有关学科确立、研究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之一,得到了后世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庆阳是岐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对岐黄文化更是有着丰富的、多方面的传承与发展。
岐黄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众说不一。作者在文中提出黄帝并非一人,而是黄地(帝)、姬侯氏、帝律氏、帝鸿氏、有熊氏、公孙氏、轩辕氏、缙云氏八个人,有熊氏则是同岐伯论医成书《黄帝内经》之人。有熊氏生活在陇东高原,曾上崆峒山学道,在董志原建都,死后葬于正宁县子午岭旁。岐伯也是庆阳人,所以岐黄文化的源头当在庆阳。
本文从新密的山势地貌、考古发掘、遗迹传说以及古文献中记载的与新密有关的中草药信息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新密的中医药文化。新密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几乎都与上古史有关,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本文对新密的上古史进行了梳理,采用了长年田野考察的成果,进行了诸多文献搜集整理。把黄帝与岐伯纳入同一研究课题进行思考,拓宽了岐黄文化研究的思路。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新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及其形成的岐黄
抗战时期,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岐黄医药文化,在缺医少药的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边区中医的普及和中药材的开发,有利于打击巫神、破除迷信,食疗方法的不断创新,丰富了岐黄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对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大政方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它不仅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而且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内容涉及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其中“治未病”的思想对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从农耕文明始祖神农,中医水、气理论的产生演变,农耕生活中对五行的体验,农耕生活对药物的认识几方面,缅怀了农耕文化这块的土壤曾经的肥沃与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