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豚鼠给予不同的剂量注射剂A后再激发,是否产生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考察剂量与过敏反应之间的关系,为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过敏性试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全身主动过敏试验致敏:分2次试验进行,第1次试验豚鼠ip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mg.mL-1(2.5mg·kg-1)的卵白蛋白溶液、2.0mg·mL-1(2.5 mg·kg-1)和8.0 mg·mL-1(10mg·kg-1)的供试品溶液,第2次试验分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mg·mL-1(2.5 mg·kg-1)的卵白蛋白溶液、2.0 mg·mL-1(2.5 mg·kg-1)和4.0mg·mL-1(5mg·kg-1)的供试品溶液,给药体积均为0.5ml/只,隔日1次,连续3次。激发:均于末次致敏后第14 (14d)和第21日(21d),每组取3只豚鼠,iv给予相应受试物每只1mL激发,观察豚鼠的全身过敏反应症状。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剂量及致敏给药方法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第1次试验,在末次致敏后第11天,麻醉后心脏采血,分离血清备用。被动致敏和激发阶段:试验前24h,动物背部预先去毛备皮。取各组抗血清,采用倍比稀释法稀释成1:2、1:4、1:8、1:16的系列浓度,皮内注射被动致敏前,每只豚鼠分别皮内注射各对应组的4个稀释度抗血清,0.1mL/点,进行被动致敏。被动致敏后24h,取与致敏时等量等体积的对应抗原加等体积的0.5%依文思蓝溶液,1mL/只iv进行激发。激发后30分钟,麻醉处死动物,皮肤取材,测量皮肤内层的蓝斑直径。结果:2次试验,14d激发后供试品低、高剂量组均未见过敏反应症状。末次致敏后21d激发后,供试品2.0 mg·mL-1(25 mg·kg-1)组激发后未见过敏反应症状,均表现为阴性;8.0mg·mL-1(10mg·kg-1)组3只豚鼠均于激发后6~9min出现搔鼻、哮鸣等症状,并于7~14min后消失。取阴性对照组豚鼠3只,静脉注射8.0mg·mL-1的供试品溶液1mL,有2只动物于注射后3~4min出现躁动,持续2~3min后消失;判断在该剂量会引起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反应程度达3级。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供试品组豚鼠各稀释度抗血清注射部位均未出现蓝斑,判断为阴性。结论:过敏反应受试物剂量的大小对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存在一定关系,若剂量设置达到临床使用最高浓度的一定的倍数,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在试验中需关注剂量问题,并且阳性反应的发生与激发时间也可能具有相关性,在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需关注剂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