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起点,从心出发--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体外循环发展历史简介

来源 :2016第八届全国体外循环学术会议暨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国最早开展深低温麻醉心内直视手术的单位。1986年在胸心外科的基础上成立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92年被卫生部列为临床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心脏大血管和普胸均被卫生部甄选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81年批准为硕士授权点,1993年批准为博士授权点。2006年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7年卫生部心脏移植、肺脏移植基地,2007年全国内镜培训基地。目前胸心外科拥有医疗、科研、教学人员24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临床医师90%以上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6人。现己建成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湖南省心血管病医院,医疗病床总计230余张,细分为成人心脏外科、小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专科、体外循环专科以及心脏彩超专科。
其他文献
慢性病发病趋势慢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防控形势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发动全社会力量来其同参与到慢病防控工作,促使人们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产业迎来大发展时代,也为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方案(2013-2016年)》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推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的健康促进和科普工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病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切实促进全民慢病防治素养水平的提升。
本文简述了数据驱动的“保险-硬件-服务”体系,分析了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慢病管理闭环,包括标准化,去中心化,异步化,结构化。
1958年6月26日苏鸿熙教授在西京医院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VSD修补术),开创了中国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刘维永和史蔚然等开创性研发了高效能钦合金筛板,分别应用于集氧合、祛泡、变温为一体部分可弃式西京80型和完全可弃式西京87型鼓泡式氧合器。
文章阐述了1988-2016年贞医院体外循环之路,累计心外手术例数,循环辅助技术的率先开展,安贞医院应用过的机型等内容。
文章阐述了阜外医院1957年吴英恺教授领导成立体外循环研究筹备组,外科李平、麻醉科徐守春、生理科张琪等医生参加,1958年协和医院修理厂张承先工程师为首的小组研制出北京Ⅰ号指压式泵等体外循环发展史。
文章阐述了体外循环是时代的呼唤,1947年,黄家驷教授创建中山医院胸外科,心外科手术发展的根据地石美鑫教授开创了中山医院心外科手术的先河。
文章阐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体外循环科发展历史,小儿复杂先心手术的发展:走出去、请进来,寻找最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复制Boston儿童医院模式,治疗理念、治疗流程、治疗经验,体外循环常规,监护常规,先进治疗模式的传播者。
文章阐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历史沿革,医院体外循环的历史与发展,指出上海胸科体外循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国内比较早开展心脏手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单位之一,1964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体外循环组成立,1973年1月,成功实施首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VSD修补)手术,1975年,文革后重新组建体外循环组,由麻醉组及心胸外科共同管理,1985年,麻醉科独立成科,体外循环组归入麻醉科管理,机组人员兼顾麻醉与体外循环两项工作,2014年,体外循环组从麻醉科独立成科,成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