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益博弈到利益均衡:高考制度变革的新思路

来源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0学术年会暨建设高教强省:体制机制创新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M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由高度的统一性向多样化演变,由中央高度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这些变化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和广大考生四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走向四方利益的均衡是高考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的今天用国际化视野来考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比较高等教育中西发展历程,认为未来高校机制体制创新应当自始至终贯彻"大学自治"、"教授自治"的原则,以及高校经费筹措的自主独立原则.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对高校体制创新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高校机制体制创新必须适应大的社会环境和国情才能够得以有效开展.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创新;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创
2004年的法人化改革开启了日本国立大学制度建设的新纪元,改革六年来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理念从"自在"逐步走向"自为",文部科学省与大学关系从"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大学内部决策程序从"自下而上"变革为"自上而下",教师身份从"公务员"突变为"雇员".这些具有"日本模式"的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大学制度外部关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法人制度,内部关系建设的重点是完善
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大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是学术性、教育性、社会性、创新性、国际性、自主性协调作用的发展过程,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性所在.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各种特性不断增长的过程.由于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造成了高校人事管理的诸多困境.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人员属性、岗位设置、管理方式、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引发人们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有利于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转换运行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科研型教师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目前对此特定群体的管理存在不足与弊端.Z型组织理论兼具人性化与灵活性的特点,为地方本科院校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科研型教师管理的有效修匀和逐步完善,提供了一种思路与策略.
建设服务性高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做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和属性,其实质也都是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建设服务性高校应该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思想,各高校应该从理念变革到机制创新,实施全面规划,构建服务性高校的新机制、新模式.
对高职教育的"类型"与"内涵"的解读失当以及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俯拾皆是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使具有半壁江山规模的高职教育依然处于尴尬的境地,笔者用"发展极"的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视阈,对"区域高职"的主要问题域加以解析与思考,以期对高职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所有助益,从而使高职教育实现基于超越"区域"与"类型"的内在超越.
我国教育改革试验区借鉴区域发展的思路,从无到有、频添新丁,所创造的经验值得推广.高职教育区域性较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职教育改革也可以有"示范区".江苏省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人才培养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应该而且必须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率全国之先、创全国之最.
如果以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那么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了仅10余年,与世界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历史相比逊色不少.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职院校应当把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立足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高职产学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中华大地上率先掀起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热潮.
本文论述了校企合作的四种模式,分析了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即企业与高校合作双方观念存在较大差异、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所必需的完善的利益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成.本文对此提出了以下对策:整合校企合作观念,共建校企科研机构;完善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校企合作的利益分享与风险投资机制;设立研究基金,加大经费的投入与筹措;加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和支持的力度;规范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