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环流生物反应技术高效反应机理分析

来源 :第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喷射环流生物反应器结合了射流曝气和环流反应器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氧传递效率,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对比分析了喷射环流生物反应器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在氧的传质、污泥活性及污泥絮体吸附性能方面的差异,证实了喷射环流生物反应器不但传氧效果优于传统工艺,而且反应器中污泥活性和污泥絮体表面积均高于传统工艺,揭示了喷射环流反应技术高效反应机理.
其他文献
针对悬浮泥沙与长江原水CODMn的关系开展试验研究,发现悬沙对CODMn 衰减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水温和悬沙浓度的上升,原水CODMn 衰减速率系数增加;原水中悬沙颗粒粒径分布直接影响CODMn 衰减过程,细颗粒含量越高,CODMn 衰减速率系数越大。现场研究显示,沉淀作用和悬沙表面的生物降解作用是陈行水库原水CODMn 改善的主要原因。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在20 世纪60-70年代初期巢湖处于中、贫营养状态,到80年代中期就已经演替为富营养湖泊,严重影响了流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己被国家列入亟待治理的三大湖泊之一。大量湖泊富营养化相关的理论研究表明:湖水中充足的氮、磷营养盐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氮、磷浓度的比值与藻类增值有密切关系。以往的研究发现,当微囊藻细胞接近于饱和营养生长时,细胞
采用高负荷生物吸附再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较多的污染物;对有机物的去除以絮凝、吸附、沉淀作用为主,对COD、BOD5、SS、硫化物等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对氮、磷等都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在干旱缺水、以农灌为目的西北地区,该工艺投资与运行费用较低,便于控制管理,对于一般的城市污水处理可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切实可行方法。
Introduction As for the water resource of the world,the crisis situation is being amplified more and more because of pollution by an economic of human race activ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本文采用自制流化床光催化氧化装置进行了微污染饮用水净化试验。分析了光催化氧化对微污染饮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CODMn)、UV254和二氯苯酚的净化效果,证实了流化床光催化氧化器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可行性。
利用自来水厂脱水给水污泥吸附高浓度磷进行研究,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影响给水污泥吸附的主要因素(pH 值、脱水给水污泥投加量和粒径大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了得到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优化这些参数,采用Box-Behnken 试验设计方法,其中初始pH 值、脱水给水污泥投加量和粒径大小高、低水平分别为3~7,1~5g,125~420μm,分析参数为磷去除率。通过建立二次响应曲面模型,可得到最佳的pH
建立了聚酯类降解材料降解菌计数和分离的新方法--膜基频度稀释法,通过第一反应模型确立了培养时间,比较了膜基频度稀释法与传统方法的透明圈技术所得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出,测定数据的误差≤±5%,膜基稀释频度法适于自然环境中聚醇类降解材料降解菌的计数和分离.进一步利用该方法计数了土壤环境中各种聚酯类生物降解材料降解菌的数目.土壤中PHBV、PHBHHx、PHB、PCL、PPC、PBS和PBSA的降解菌数分
三次采油产生大量含聚丙烯酰胺(PAM)污水,亟待生物化学处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PAM的生物降解.从油田产聚合物污水和污泥中分离到7株PAM降解菌,并对其种属进行了电镜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分析表明7株菌分别归类于放线杆菌纲(Actin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及芽孢杆菌(Bacillus).降解结果表明,7株聚丙烯酰胺(PAM)降解菌在合适的
紫外线杀菌技术对大庆油田深度污水处理站污水进行了现场杀菌试验,污水流量为300m3·h-1,杀菌装置安装在污水站出水管道上.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线杀菌后,水中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和铁细菌的杀灭率均在99%以上,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杀灭效果好于对腐生菌及铁细菌的杀灭效果,细菌指标达到了油田回注水标准,处理成本仅为0.024元/m3.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废水中微生物产生的单质硫含量:在一定条件下将单质硫完全转化成硫代硫酸根,硫代硫酸根再与过量碘反应,通过比色测定剩余碘量,间接测定出单质硫的含量.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限为0.03mg·L-1;加标回收率稳定,回收率范围在97.8%~100.2%.通过采用液相色谱法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无显著差异.而且,与液相色谱法相比,该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