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j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定义日最高气温(Tmax)超过35℃为高温天气、日最低气温(Tmin)超过25℃为闷热天气,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可视为一个高温闷热日。本文就无锡地区1961~2008年夏季的高温闷热天气进行分析,研究了48年里无锡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此类天气发生时气温、湿度、蒸发等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显示,无锡夏季闷热天气远多于高温天气,但高温往往伴随着闷热同时发生,高温闷热天气具有气温高、温度日较差小、湿度高的特征。并且高温闷热过程在90s以来明显增多。进一步分析夏季对无锡地区影响显著的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可以看到高温闷热天气的多发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有较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山东唐口煤业有限公司地测科井下测量应用AutoCAD图形辅助井下巷道导线、施工放样线设计与标定方法,该方法既简化了施工工艺又保证了测量精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合现场试验和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潞安矿区综采放顶煤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和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求取了预测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的经验公式。综采放顶煤条件下导水裂缝带异常
贯通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影响着贯通精度的高低和能否安全无误贯通,通过方案的合理优化对比,做到了多、快、好、省的完成了本次回风井的贯通测量任务。
用开顶式增温小室(OTC)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实验表明,增温改变了植被组成,温室内耐旱的禾草类比例明显增大,杂草比例下降,说明温暖化效
区域景观变化是一种积累性的全球变化。过去60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中国自然地理要素格局和人文地理要素格局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按自然化程度由
两半球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协同演化被认为是第四纪气候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该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被作为全球冰量变化的指示。本文根据中国黄土、南极冰芯和深海记录的对比
利用青岛地区1992至2002年以及2004年、2007年共13年5-6月的实况资料,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相似基础上的加权回归预报方法,针对当天实况类型分别提取物理意义清晰的相似因子,采用
倾倒变形破坏常见于反倾层状岩质结构斜坡中,而顺层斜坡的变形破坏多表现为滑移—拉裂或滑移—弯曲特征,对其倾倒变形破坏及其特征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以白龙江某电站库区一大
利用上海市区(31°14’N,121° 32’E。14.0m)2007年4月18 R到2009年1月31日期间连续观测的多波段CIMEL-318太阳光度计的观测数据,应用气溶胶相应反演方法,计算了该地区整层大气
为把握各种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其差异性,从在滑坡稳定性评价常用的极限平衡法如:Fellenius法、Bishop法、Janbu法、Sarma法、传递系数法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