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揭示的2000年海口美兰机场初雷的成因

来源 :2004年中国气象局民用航空气象服务与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GMS-5红外逐时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0年海口美兰机场初雷产生的云图特征和相应大尺度环境场特征。指出该初雷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该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在合适的大尺度环境场背景下,在有利的水汽场、垂直速度场、散度场中发展起来的。海陆热力差异和太阳日射增温是触发此初雷的机制。
其他文献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2003年7月18日至19日发生了一次强飑、强雷暴、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在充分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值预报产品各物理量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力求找出促使西南低涡东移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加强北抬的过程中突然南退东撤,从而引发强对流性天气的原因及其预报方法和思路,以达到提高航站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飞行安全、正常、效益。
本文在对大气运动规律的理论探讨中引申推断出描述大气状态的能见度也同样的存在相关规律。在遍历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概率统计学中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南京禄口机场冬半年的能见度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证实了推断的合理性,发现能见度在全天的变化中存在振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低能见度的演变速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本文选取分别代表暖区强雷暴(2001年7月1日)和暖区非强雷暴(2002年8月22日)两个个例,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样是在高空槽前的暖区,无论是在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还是在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上两者都有明显的不同。强雷暴意味着强的环境风切变和强的不稳定层结,在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生命史方面也与非强雷暴有明显的不同。
对2002年6月21~23日发生在黄海一长江流域梅雨锋上的一系列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云顶辐射亮温(TB)和形势背景、气象要素等的诊断分析,并分析了对流层上层的水汽风。结果表明:梅雨锋上的Mcs是造成这次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甚至大暴雨级强降水的主要系统;MCS的强降水中心(区)与TB≤-32℃的频率FM、TB≤-52℃的频率Fs高值中心(区)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由FM和Fs
本文针对2003年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出现的典型雷暴天气,利用AWOS实时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雷暴天气下跑道附近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及风切变作了分析,总结出不同天气形势下机场雷暴的云图、雷达回波特征.希望能对雷暴天气的短期、临近预报和保障服务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文介绍了利用GMS-5卫星云图资料获得晴空、半透明云或碎云和高、中、低云的方法。基于最优回归统计法得出多谱阈值与等压面温度的统计关系,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计算出动态变化的多谱阈值,使云判别阈值能适应不同的天气。经实际资料的试验表明:多谱阈值法是一种可行的云判别和云分类的方法。该方法能较准确地区分云与晴空、判别出高云和低云,对半透明云或碎云及中云也有一定的判别能力。该方法基本上能
本文讨论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天气雷达降水强度定标的原理和实施步骤,为定标软件的编制提供了数学模型。
利用厦门市气象局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2年10月18日影响厦门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的雷达回波强度及风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雷暴云团在生成、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多次合并加强,回波柱状结构清晰,零速度线上存在近90°折角;在切变线尾部生成的γ中尺度的辐合型气旋是引发厦门机场强雷暴的主要系统。
本文分析了1997年和2001年首都机场三十六次雷暴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雷达回波分布特征有很大不同,多数雷暴单体发展阶段,多普勒径向速度为单一的正值或负值;对流单体成熟阶段。多普勒正负径向速度往往同时存在;成熟雷暴回波前缘的窄带回波与多普勒径向速度辐合区结合,易诱发新的雷暴单体;而初夏期间中低层较大的风切变易促使回波增强并导致雷暴的发生。
通过对1997年和2001年发生在首都机场的雷暴大风、暴雨、冰雹等几种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发现,窄而弱的回波在多普勒速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雷暴大风;混合性降水过程中,当多普勒速度出现风场呈逆时针旋转现象时,系统将维持较长时间,易造成暴雨,当低仰角多普勒速度图上本场偏南方向均为正值,水汽被切断后,降水将很快结束。另外发现速度辐合带一般与强回波带一致或略处于其移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