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席在晚二叠世大绝灭后的繁盛--以河南宜阳地区陆相下三叠统为例

来源 :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微沉构造)在晚二叠世大绝灭后的浅海海相环境中常见,但在陆相生态系统中则鲜有报导。本文报道了河南省宜阳地区早三叠世河湖相地层中的微沉构造。
其他文献
用层序地层的概念描述盆地的性质和模式需要很多时间。层序地层学通常处理可容空间的产生和充填的速率及方式。当地海平面变化控制着可容空间的产生和消亡,通过沉积速率的变化决定了层序地层的变化趋势。当地海平面的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局部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着最终的沉积序列构建。沉降速率一直被认为与其它控制因素相同级别,这是严重的低估。
本文详细观测了克里特岛中西部早侏罗世潟湖和潮坪地层周期循环的露头剖面,与大陆东部保加利亚——特里波利斯地台相当,这是希腊最具特点的外部地台。研究的特里波利斯碳酸盐地层包括以米为单位的、向上变浅的连续的内陆局限台地相,包含循环出现的朝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这些相带由侵蚀面分开。
以贵州丹寨南皋清江剖面实测为基础,结合室内薄片观察,根据碳酸盐岩样品的C、O 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含量、比值变化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探讨了早奥陶世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桐梓组下部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色、灰色泥晶、粉晶白云岩;上部以细-中晶白云岩、含生屑白云岩及灰色厚层生物碎屑石灰岩为主。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后,后生动物如古杯类为寒武纪早期的造礁生物(Kiessling et al.,2002;Debrenne.2007; Pruss et al.,2012),但生物礁结构的主体仍为钙质微生物(Rowland et al.,2002;Sprechmann et al.,2004).
白云岩化机理长期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前人提出了许多不同模式用以解释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如60 年代的渗透回流模式和70-80 年代的混合水模式.80 年代末以来,加拿大西部沉积盆地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热液流体在白云岩和其储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近年来,热液白云岩化理论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了白云岩研究的新热点.
会议
在吴家坪阶时期中欧的南方二叠纪盆地被北方北冰洋的水所淹没.海侵不久之后,生物礁随即沿着碳酸盐台地南缘向海洋方向形成.另外,生物礁也出现在盆地内的水下高地,包括波兰沃尔什滕古高地.蔡希斯坦统的主要造礁生物是苔藓虫(在礁体低处占主导地位)和叠层石(在礁体上部占主导地位).
会议
微生物群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生命形式,其化石记录主要是硅质碎屑岩中的纤细的形式.叠层石是更加明显的微生物群记录,许多与此相同的纤细构造在碳酸盐岩中也是能够识别的,而这一事实可能现在已被遗忘.
会议
目前的论文强调Vindhyan(温迪亚)超群Koldaha 页岩组的层序发育特征,该组记录了一种强迫海退楔状体的出现以及楔状体底部伴生的不连续面。在研究区已经识别出10 种岩相,可归结为3种岩相组合,其古地理环境从滨外陆棚、临滨-前滨-海滩、到陆相冲积平原发生变化。
早白垩世是中国煤炭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在中国东北松辽盆地的东南缘。对松辽盆地东南缘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的野外露头及钻井数据进行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调查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砂砾岩体底面以及沉积相转换面等,在研究区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5 个三级层序。
中国地质历史上有10 个聚煤期,包括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及新近纪.聚煤作用主要发育在华北、华南、西北、青藏、东北等5 个聚煤区.这10 个主要聚煤期与全球的主要聚煤期具有一致性,其中又以华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南晚二叠世、华南晚三叠世、北方早-中侏罗世、东北早白垩世等5 个时期的聚煤作用最强,相应含煤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中国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