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四膜虫新月期小核中染色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热四膜虫具有核的二型性,一个细胞内有两个细胞核:决定表型的大核和决定生殖的小核.在四膜虫的有性生殖即接合生殖早期,处于转录惰性的小核短暂恢复转录活性并转录出dsRNA,最终加工形成scnRNA参与接合生殖后期的调控.在接合生殖早期,小核除了具有转录活性外,其形态上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直径1 μm左右的圆形间期核发育延伸成为线性的"新月型小核".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染色质三维构象的改变可以调控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不同细胞或相同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的染色质相互作用的差异与其功能的差异密切相关.四膜虫新月期小核极度延伸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染色质三维构象的改变,我们推测这一时期染色质三维构象的改变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与小核转录活性的恢复相关).因此,我们针对四膜虫的新月期小核用Hi-C的方法探究其染色质相互作用以及染色质三维构象与正常圆形小核的差异,同时结合RNA-seq等方法,分析染色质三维构象层面的差异对于小核转录活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14年至2015年,用样方法、"非淹没培养法"和活体观察法对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退耕还林区3个不同林型恢复样点和2个耕地对照样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
会议
土壤原生动物作为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与细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矿化,促进植物生长,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了解土壤原生动物
会议
在对宁波地区纤毛虫原生动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在海洋滩涂养殖塘内采集分离到两种广义腹毛类纤毛虫,拟斯氏后尾柱虫(新种)及浅黄新尾柱虫(两个种群),运用现代研究技术对其形态
会议
2013年10月,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基地养殖的黄颡鱼采到一累枝虫.此类累枝虫附着于黄颡鱼背鳍顶部、胸鳍基部和顶部,形成一个或多个有光泽的白色球形包囊,附着部位有充血现
会议
自1954年,Tuffrau发现游仆虫细胞表面具有银线系以来,已将游仆虫银线系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即单扇形型(single-vannus type)、双盘状型(double-patellatype)、双阔口型(doubl
会议
纤毛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期间,细胞结构也相伴发生去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研究纤毛虫包囊现象,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对
会议
采用甲基绿-派咯宁与干银法染色对采自重庆江津地区养殖单性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鳃表的刺纹车轮虫(Trichodina centrostrigata Basso
会议
四膜虫是隶属纤毛门的单细胞真核原生生物.其作为典型纤毛虫,具备两种不同功能分化的细胞核,分别称为大核Macronucleus和小核Micronucleus.四膜虫营无性与有性两种不同繁殖方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