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专利审查工作服务于创新主体的意义与途径

来源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u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企业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创新主体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专利审查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创新主体以推动首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明史》可以说是官修正史中极优秀的一部。当然这是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有一个优秀的撰写与编审班子是非常基础而又关键的因素。万斯同就是这个班子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虽然从行政职务说,他不食俸、不署衔,一介布衣;  但从技术作用说,他长时间实际扮演着总编审的角色。他以一位明遗民的身份,带着思念、反省和借鉴的心境、抱着修史续明的情结,一心一意的从事着一项神圣的事业。所以他的言行举止是当时一大批明遗士子
清朝是官方史学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官修史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历代王朝之冠。而在清朝官方的史学建设中,相当明显地融入了少数民族史学文化因素。 清朝官方史学中的少数民族因素主要体现在满文档册的记史模式、史馆修史的满员配置、纂修史书的满蒙文本、入关前后历朝实录的民族特色以及辽金元历史的评议和史籍整理等方面。
有清一代,统治者往往通过官方修史活动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为了教育日益腐化的满族官员和八旗子弟,提升满族在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中的地位,清廷设馆修纂了大量有关满族历史的书籍,宣扬满族的伟大与神圣,以开基定鼎之艰难教育八旗子孙保持进取之心。同时,清廷通过设馆修纂各种“方略”、重订辽、金、元三史、修纂《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史学活动,反思历史,记载现实,宣扬“一视同仁”、“中外一家”的大一统民族观。这些修史活
鸦片战争时期,史坛又一新气象是边疆史地学的兴起。在祁韵士、龚自珍等人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至此产生了张穆和何秋涛这两位边疆史地名家。张穆对卷峡浩繁的《永乐大典》中的蒙古史地资料,花费了十年时间,进行整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终于写成《蒙古游牧记》一书。而何秋涛的代表作被咸丰帝赐名为《朔方备乘》。边疆史地的研究,对元史与蒙古史的研究起着推动作用。汪辉祖著有《元史本证》五十卷;魏源著有《元史新
零散而不集中,是回族史料分布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增加了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困难,而且影响到回族史研究的发展。因此,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是推动回族史研究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白寿彝先生十分重视回族史研究的资料建设。一方面对史料积累在回族史研究中的作用、意义,以及回族史料搜集整理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回族史料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搜集整理了珍贵的回族史料,为回族史研究者搜集整理和运用史
李贽号卓吾,又号笃吾,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卒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勇敢的反对专制文化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的历史著作,从史书的编纂形式到其中的历史评论,处处表现出“不与旧时公案”,而“断自本心,不随人唇吻”的史学特点,反映出在社会变化下史学中一些历史观点、价值观点的变化。作为一位反封建思想文化专制的思想斗士,李贽对历史上思想文化的问题的,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与评论
河北省有回族人口58万,居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位。河北回族先民于元朝初年来到河北,当时大约有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屯垦的军土和工匠。1952年10月,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区建立。1955年11月30日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该县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至此河北省内存在两个回族自治县。本文试对河北回族自治县的经济、文化历史及发展方略进行初步探讨。
《贤者喜宴》因内容丰富而享誉藏学界,成为藏学研究中必备的参考书。本文从其作者、结构与内容以及史料价值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并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另一方面,该学科与中国历史学的其他一些学科类似,也出现选题与研究方法较陈旧,一些研究趋于细碎化与边缘化的不良倾向。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显然有裨益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古代治理西南边疆民族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为例。若采用历史结构方法与历史时段方法,该课题研究的内容可得到明显扩展,涵盖古代治
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加强。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争论。顾氏提出这一命题,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又有特定的时局环境。傅斯年、张维华、马毅等对顾氏的观点表示支持,费孝通、翦伯赞等则对顾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商榷,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这次讨论在反映了学者之间不同意见的同时,也表现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