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巴(県系)灾难性泥石流特征及其危险度评价

来源 :第四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6月26日和7月11日,四川省丹巴(県系)鹅狼沟和邛山沟先后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其冲出物方量分别达50万和70万m3.两次泥石流灾害都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前期长时间降雨对沟内残坡积物的充分浸泡和最后短历时强降水的激发是这两次灾害发生的共同特征.本文针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对该地区泥石流沟进行详细调查和危俭度评价是建立实用的防灾预警体系的前提.此外,对当地群众防灾自救常识的科普教育和宣传也是降低泥石流灾害损失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他文献
山地部落局限于地势地形上之偏远,每逢土石崩塌与土石流等土砂灾害侵袭时,居民往往思绪混乱而不知如何逃生.本文拟以高雄(県系)桃源乡梅山村梅山口部落以及梅山部落作为避难逃生路线之主要规划样区,先进行研究区之资料收集分析建文件及数化后,并配合航空照片判释及卫星影像处理等遥测技术之应用,再进行原住民居住潜在灾害危俭部落之灾害粹取分析,并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配合个人数字助理(PDA),辅以行动式地理
本文主要介绍目前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于全台湾各地完成的十处土石流观测站,其设置目的为搜集本土化之现地土石流观测资讯,了解土石流运动过程中各项行为机制,掌握土石流的发生及动态资料,以提升现行以雨量为警戒指针之土石流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并做为未来设计各项防治措施及学术研究的参考.土石流观测站主要可分为现场观测仪器、前端资料接收中心、中端传输系统、后端资料处理及网际网络展示系统五大部分,各站现有之观
近年来,因高雄都会区迅速发展、人口密度急速膨胀、土地利用频度逐年增高,造成都会区边际山坡地大量被开发利用,因此影响整个高雄地区之地工环境与生态体系平衡,衍生多项坡地灾害,对未来大高雄地区之经建发展与坡地环境经营管理影响深远.本研究依其坡地开发频度、灾害发生特性及主要岩层特征,将大高雄地区之都会区发展形态依其地理分区划分为旗山地区及楠梓地区两个不同主要地质地形分区进行探讨分析,并进行其坡地地工环境资
土壤侵蚀的研究尺度正在经历着从地块、坡面、小流域,到大的流域、区域尺度的发展过程,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乃至全球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该区域上开展流域尺度土壤侵蚀的评价研究,对于区域综合治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的陕北延河流域为例,在探讨流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计算的基础上,基于GIS和RULSE进行了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因子、土
山坡地水土保持采行生态工法,是维护水土及生态资源永续利用之不二法门,而其推展之良好,直接关系人类生存环境之优劣,因此,水土保持工程施设,须因地制宜审愼计画,以工程、农艺或植生方法相互配合应用,多采自然柔性资材,减少不必要之混凝土构造物,降低对环境之冲击.而集水区治理,应作整体宏观规划,以子集水区为单元,从生态资源及土砂灾害调查,乃至非点源污染防治及人文地文了解,当地民众、专家、学者参与,工法之选用
长江三峡地区是一座自然地质博物馆.在这里,比较完整地记录有自地球形成以来所发生过的、几乎是所有地质事件:在这里保存着23亿年左右形成的变质岩和8亿年左右侵入的中、酸性岩浆和前震旦系(纪)至第四系(纪)完整的地层岩性系列和古生物系列;自震旦前期的晋宁运动至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和几乎所有类型的构造形态;震旦纪最古老的冰川活动;更新世发生的断层活动、地震、喀斯特作用、长江自西流转向东流以及惊天动地的大面积
本文阐述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概念、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对城市排水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台湾坡地土砂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防范与通报边坡灾害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边坡防灾系统的建置与维护成本过高且容易故障,导致无法有效预防灾害之发生,因此若能结合轻薄短小之手持式设备来建置一套有效之防灾资讯系统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故本研究提出利用普及运算(PervasiveComputing)技术于边坡防灾资讯系统"边坡防灾自我检测与通报系统(Self-Checker)",藉由普及运算的技术,
近年来台湾地区所发生的各种天灾已对国人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例如九二一大地震不但引发多的处断层,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土质松动,因而每当台风季节或豪雨来临时,台湾山区即会引发土石流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中在灾害发生时,如何有效引导灾民逃生与提供必要的协助,来使伤害和损失降至最低,将是救灾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但以目前的紧急灾害逃生与医疗救护资源调度来说,在灾害眞正发生时,灾民常因无法获得灾害
本研究旨在探讨蜿蜒河道中固床工设置前后河川栖地型态之异同,籍由设置不同形式与间距之固床工,以了解河床稳定性情形.研究结果显示,显示锯齿式固床工对底床稳定性有较佳之效果,在考量安全之条件下,于蜿蜒河道中采用锯齿式固床工以1倍河宽间距固床工配置模式最佳,较符合安全生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