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大菱鲆生长、抗氧化反应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初重6g的大菱鲆为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外源核苷酸对其生长性能、抗氧化反应和肠道形态的影响.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75、150、225、300和450 mg/kg)的核苷酸,配制成6种实验饲料,进行60天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外源核苷酸能够显著影响大菱鲆增重率和饲料系数(P<0.05).当饲料中核苷酸添加水平为300 mg/kg时,增重率达到最高值,而饲料系数达到最低值.各处理的蛋白质效率、存活率和体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抗氧化反应方面,150-300 mg/kg的外源核苷酸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血清总抗氧化力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P<0.05),但是并未对血清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产生显著性影响.在肠道形态方面,添加300 mg/kg外源核苷酸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前肠和后肠长绒毛高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00 mg/kg核苷酸处理组能显著提高大菱鲆前、中、后肠的肠上皮细胞厚度和微绒毛高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300mg/kg的外源核苷酸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生长、抗氧化力水平和改善肠道形态结构.
其他文献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糖水平饲料对典型肉食性鱼类--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玉米淀粉为主要糖源配制实验饲料(糖水平分别为0%,16%,22%和28%),冰鲜杂鱼为对照组展开实验。实验鱼在大亚湾海域的浮式网箱(2m×2m×2m)养殖,每天(6点和18点)饱食投喂两次,饲喂8周。结果显示,糖类替代部分蛋白质会导致生长性能有所降低,但摄食率有所升高。摄食冰鲜杂鱼的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中优势
近年来随着饲料原料价格的巨大波动,水产饲料配方已经结束了过去的微调时代,水产配方模型的调整已成为了人们应对过山车式的原料价格的利器。与此同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人们却经常发现一些不具备传染特性的鱼类疾病,这些疾病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或者与使用某些饲料企业的产品存在较大的关联。虽然这些疾病给鱼类的生长、体型、体色带来显著的影响甚至是养殖过程的巨大损失,但通过抗生素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通过
采用单因素饲养试验设计进行为期30d的饲养,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38%,41%和44%)对卵形鲳鲹鳃、肌肉、血清溶菌酶(LYZ)活性以及其鳃、肌肉、肝脏、肠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总抗氧化力(TOC)、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卵形鲳鲹血清LYZ活性影响显著(P<0.05),对鳃和肌肉LYZ活性
为阐明花生四烯酸(ARA)对草鱼稚鱼脂质代谢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设计了三组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ARA含量分别为0.03%,0.30%和0.60%)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0.30%ARA组腹腔脂肪指数和全鱼脂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03%ARA组)(P<0.05),同时饲料ARA降低了肝胰脏的脂质含量.ARA组肝胰脏、全鱼、肾脏和腹腔脂肪的LA、18:3n-6、22:4n-6、总n-
采用逐渐提高模拟废水中亚硝酸盐氮浓度的方式,驯化实验室保存的原始菌Pseudomonas stutzeri F1,获得一株24h内可降解50mg/L亚硝酸盐氮的菌,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tutzeri F1M.选择初始体重为5±1g的草鱼12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2个重复,每7天分别向水中添加0和1×108和cfu/L菌株F1M,各组饲喂相同饲料,在第6和12天收集水体细菌.45
为了解饲料及其原料中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及耐药情况,为沙门氏菌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特针对饲料及其原料展开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及耐药情况筛查.试验共收集饲料及原料样品707份,首先参照GB/T13091-2002饲料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分离株以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2.0E鉴定试剂盒确认;后参照GB4789.4-2010进行血清分型,并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分离株耐药情况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2 g/kg的红凤菜水萃取物,连续喂食7-28天后,检测其免疫反应,包括总血球数、酚氧化酶的活性、呼吸爆和超氧歧化酶以及溶菌酶活性.结果表示,这些免疫指标与红凤菜萃取物剂量的增加,以及喂食的时间有直接关系.PO、RBs和溶菌酶活性在7天后达到最高含量,而SOD活性则在14天达到最高含量.在另一项实验中,南美白虾连续喂食含有红凤菜萃取物28天,再分别给予溶藻弧菌3×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实验选用720尾体质量为(8.35±0.17)g的花鲈,随机分成6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200、400、600、800和1000 mg/ks β-葡聚糖的试验饲料.6周养殖试验结束后,进行96h的氨氮应激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补体C3含量、400~800 mg/kg组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
以低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11.0%)及高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24.5%)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前后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变化及感染后的对虾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前,与鱼粉含量为11.0%饲料组(低鱼粉组)相比,摄食鱼粉含量24.5%的饲料(高鱼粉组)的凡纳滨对虾组织中To
本试验旨在说明饲料中添加胆碱对高脂饲喂的团头鲂的影响并研究饲料脂肪水平与胆碱添加量对团头鲂肝脏组织病理学,氧化状况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交互作用.本试验为2×2因子,两个脂肪水平5%和15%,并分别添加600和1600 mg/kg胆碱,试验共八周.肝脏中的脂肪、甘油三酯、血液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AST、ALT活力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P<0.05)增加,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5%时,随着胆碱添加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