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作用下高桩码头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及破坏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工程施工专业委员会2016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明确强震作用下高桩码头的破坏机理,本文基于高桩码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强震作用下高桩码头的地震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研究发现,高桩码头混凝土桩的地震加速度响应随着高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桩和岸坡交界面处达到顶峰,会产生尤为严重的破坏.桩身弯矩从桩底到岸坡面先增大后减小,且在桩体与岸坡交界面附近及土层分层附近均存在弯矩突然增大现象.在岸坡面以上,弯矩先是减小,然后在岸坡面以上5m后显著增大,最后在桩顶达到峰值.桩顶部受到的地震剪力明显大于桩顶以下各部位,桩身弯矩反应在桩顶处达到最大值的现象,桩顶部位在地震动作用下易产生塑性铰.因此对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保持桩顶部位的弯曲变形能力和受剪承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文献
GSM-R健康性检查是GSM-R系统设备维护规定中的年检项目,是检查GSM-R系统设备运行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手段.GSM-R无线部分健康性检查操作流程分为预防性检查和健康性检查两部分,以拉萨GSM-R维护室实际维护设备为例对无线部分健康性检查操作流程进行详细论述.
阐述了PDZ智能型铁路信号电源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对维护保养提出了建议.提出了一种新型信号电源系统方案.PDZ智能型铁路信号电源系统设计生产采用直流总线、交流逆变输出并联、脉宽调制、交流变频、热备冗余、热插拔等多项国内领先,同期国际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电源系统。
通过对青藏铁路道岔融雪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和查找导致道岔融雪系统设备故障的原因,研究对道岔融雪系统进行整治的方法,提高道岔融雪运用质量,保障行车安全.
本文综述了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混凝土施工面临的环境条件及采取的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技术,分析了环境、工艺因素对桥梁混凝土开裂的影响,介绍了课题研发的适用于高原、低温环境的裂缝注浆和裂缝表面封闭材料,提出了青藏铁路桥梁混凝土裂缝的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青藏线格拉段轨道动态检测数据的跟踪分析,掌握轨道质量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各检测项目标准差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冻土区和非冻土区轨道质量指数对比分析,掌握冻土区与非冻土区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为评估线路轨道几何状态以及合理制定轨道几何的养护维修计划提供依据,也为今后高寒铁路线路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介绍利用GSM-R铁路专网实现轨道车GYK远程管理,解决由于轨道车作业分散、停放位置不固定造成GYK数据换装难度大、临时运行揭示调度命令不能导入GYK设备控制、GYK运行记录数据不能及时分析等问题.同时,该系统对轨道车运行状态信息、位置信息和GYK故障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将GYK设备以及轨道车司机操作纳入远程实时监测的目的,解决目前轨道车运用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本文以拉日线地热异常区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高海拔、高岩温、高水温隧道施工除湿、降温技术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等方法,提出了可行的除湿、降温措施,解决了地温异常区隧道施工技术难题,为设计、施工方案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技术支持,以保证本线的成功修建,为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交通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结合青藏铁路K973+551路桥过渡段沉降治理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该过渡段的整治思路、具体的处理方案以及治理效果,对于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沉降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路桥过渡段的治理措施应主要包括:加强地表排水措施,避免形成地表积水;切断或阻止地下水径流,减弱冻结层上水的活动强度;采取热棒、片石护坡及片石护道等主动降温措施保护基底多年冻土;对桥台护锥采取冷却措施,从侧面增强路基主动降温的效
根据多年来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病害的调查,发现有几处桥台前出现冰椎,对铁路的安全运营带来隐患.本文结合青藏铁路某桥台处出现的冰椎冻害,分析了冰椎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对该处冰椎进行了治理后,该处未再出现冰椎,说明治理方案可行,达到了根治冰椎的目的.
以温州市某吹填淤泥质土浅层加固工程为依托,开展现场试验,根据监测检测结果,分析影响加固效果的因素及制定解决措施,并在工程中进行应用验证,最终形成如下结论:(1)浅层加固后的吹填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大幅提升,满足后续施工需求.(2)吹填的水力分选作用对后续浅层加固平整度及质量的影响较大;(3)固结时间相同时,排水板间距更小的区域固结效果更好;(4)控制真空加载速率,避免"土桩"过早形成;(5)采取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