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雷竹林水溶性有机碳、氮迁移规律

来源 :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建立径流场和土壤渗漏水收集装置,研究了不同施肥雷竹林水溶性有机碳、氮迁移流失规律.结果表明:雷竹林地表径流水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溶性有机碳、氮流失负荷以渗滤迁移为主,分别占迁移总量的97%和94%左右,试验期间不施肥处理雷竹林地WSOC和WSON的流失量分别达56.58,17.38 kg/hm2.与常规施肥相比,微生物肥和氮肥减量40%的雷竹林地WSOC、WSON流失量分别减少4.5%,8.4%和42.9%,34.9%;随着施肥量的增加,WSOC/WSON的比例从3.26降低到1.78.不同施肥雷竹林地表径流、土壤渗滤中水溶性有机氮流失量分别占总氮流失量的49.2-52.7%和26.6-35.9%.
其他文献
通过论述APEC主要成员国在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方面采取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展现了国际社会的努力和在政策方面的创新,虽然实施效果尚难以得到准确评估,但中国作为木材贸易大国,对此应加以重视。
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交易平台呈现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县(市、区)级为核心的市场交易平台体系、有效促进和规范了森林资源产权交易、功能多样、政府推动等特点。但目前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性质界定不清、名称各异、交易不充分,私人权属性质的森林资源产权场内交易较少等。为此,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对森林资源产权市场交易平台进行整合,进行合理定位和功能划分,统一交易平台名称和交易规则,
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芒令村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经营方式的选择和农户林地流转意愿作出了分析,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林改后农户经营取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自主经营是农民最为偏好的经营方式;2)联户经营被部分农户排斥;3)农户流出林地意愿较低;4)部分农户流入林地的意愿较高;5)影响农户林地经营方式偏好的主要因素包括户主的年龄、受教育年数、经历,
本研究以南方集体林区马尾松经营省份浙江和江西为案例点,基于不同省份马尾松经营基本情况,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碳税率法,测算了不同省份各自经营周期内马尾松碳汇供给能力及不同贴现率水平下马尾松单位面积年碳汇经济价值变化情况,并对未来我国碳价格和两省份马尾松单位面积年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浙江省马尾松单位面积年碳汇供给大于江西省;(2)碳价格与贴现率成反比,且随着贴现率不断增加,碳价格
本研究以城市化和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中国家庭式小规模林业面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进口材竞争的挑战,及人均山地面积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对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增加的机遇。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预计有三条重要的途径:从木材生产为主导到多向利用的企业式规模林业,用于城市发展需要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市郊林业,从生产型到消费型为主的林地利用的转变。这三条途径不仅会大大地提高林地的社会价值,也可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发展模式的分析,试图寻找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循环和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农业之路。
2006年中国家具已经取代意大利成为世界家具出口第一大国。中国正在成长为全球家具制造中心,家具产业集聚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一般来说,产业集聚生命周期中存在正向更替和反向更替的演进现象,这种周期演进往往取决于两种相向的力量:集聚力与离散力。现有研究表明影响集聚力与离散力变化的众多因素,实际可以归纳并划分为第一自然因素和第二自然因素两类。第一自然因素是指集聚空间的物质或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一般通过
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关系林业科技进步和林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针对衡阳市林业科技推广效率低下等问题,从分析全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出发,提出了建设和完善衡阳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浙江和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以杉木为案例树种,引用生长模型、修正的Faustmann模型碳密度和价格数据,对单一和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的杉木最佳轮伐期和林地期望值进行比较研究,并模拟了不同碳价格和利率水平下的变化,同时绘制了农户的碳供给曲线。可以发现,在碳汇林经营模式下,基于目前的杉木市场价格远高于碳价格的现实,农户的经营采伐决策并不会发生明显改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可持续管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本文讨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特点,围绕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传输与利用进行了网络建模。本文研究可为生态系统景观规划与管理、政策制定、价值评定等的准确量化管理提供模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