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媒体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探究科学微博对青少年科学态度养成的影响

来源 :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9年"阿帕网"的建立到2012年全球超过20亿人拥有和使用网络,全球互联网传播走过了43年的历程.其中有冷战阴云的阻隔也有一体化进程加快后的迅速发展,有泡沫破灭后的严冬,更有严冬退去后网络技术升级带来的大繁荣.全球互联网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技术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均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条科学微博的内容能够引起其粉丝的关注于讨论,这是调动其科学态度积极性的重大表现。而科学态度的形成,不仅在科学知识的积淀中提高,也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中。微博强大的互动性特征,最大程度上扩大了内容传播范围,提高了其影响力,并调动了微博粉丝的个人体验、相关知识迁移能力、人际传播分享的过程。因而,科普微博对于公众科学态度的养成,具有很明显的正面影响。新一代青少年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中,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对于新媒体传递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因而运用新媒体向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是一个大胆创新且前景看好的途径。
其他文献
预算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大多高校在科研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的适应性差、协作困难等问题,导致预算的管理效率不高,这样容易造成后续核算、审计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并设计了一个适合高校科研预算管理现状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通过其在清华大学科研预算管理中的实践证明其可行性与先进性,主要使用效果有规范预算管理过程,理顺预算管理流程,实现了预算的动态管理,搭建
本文以"清华大学科研信息系统"建设为例,从六个方面阐述了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重视信息化工作是完成系统建设的前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是信息化建设的宗旨、建立有效工作团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体现科研管理思想是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准确详实的基础数据是系统使用的关键、操作培训和热线解答是系统运行的保证.作者指出高校科研信息化没有现成模式,只有根据自身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1.0的建设不断走向成熟,高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正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而日益增大,已经成为了对互联网和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应用需求.本文针对第一代数字化校园EC1.0的现状,结合EC2.0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Widget技术的个人门户的解决方案,探讨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个人门户的构架.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内容管理系统作为新兴的网络技术,集成了强大的的功能,同时又方便易用.本文通过对内容管理系统概念、特点、系统功能的介绍,从理论方面探讨了内容管理系统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建立在下一代互联网上的虚拟现实交流平台为科研工作带来全新的交流方式,本文研究了医学虚拟现实交流平台的模型的创建,通过头颅骨二维CT片预处理、阈值分割、三维重建形成三维颅骨模型,将创建完成后的三维模型应用到虚拟现实交流平台中去实现用户间的虚拟交流.
技术体系建设是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必然要求.针对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六个统一的要求,提出了技术体系的概念,阐述了由应用架构、数据架构、软件架构、基础保障环境架构、安全架构和技术标准规范构成的技术体系组成内容.并结合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了技术体系的实施方法和实施路线图,并介绍了技术体系在清华大学统一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从几个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桌面虚拟化的概念,讨论了桌面虚拟化技术是什么,阐述了桌面虚拟化技术给校园网带来了什么,即长期有可能降低学校的IT投入、降低桌面管理的难度、有利于建立绿色的信息系统以及可以节省购买软件版权的费用,最后给出了这项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途径和高校校园网应对的策略,并在现有的环境下局部地利用已有的硬件资源尝试解决一些这项技术目前能够解决的部分特殊用户的问题。
通过对高校教学体制和数字化环境的分析,提出高校教育技术应用推广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取得较好效果,为高校有效地进行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提供借鉴.
本文研究设计一个依托校园信息化网络的高校教学辅助系统,为自由选课的教学活动服务,自动为师生开通网络课程以辅助实际教学.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将系统与高校其他的应用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系统自动化的目的.
异地校区系统建设的宗旨是全面贯彻学校教育改革理念与方法,在本部“教务支撑平台”基础上,通过定制移植与独立开发等手段,建设与本部大平台协同运转的分校区教务支撑平台,既要保持信息化环境的“统一品牌”,又要致力打造“异地办学”特色。本文就如何建设异地校区的教务系统,使其在异地校区与本部之间建立无障碍的连接,从而保障开展办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探讨,并针对作者单位的异地办学模式,描述了基于独立系统和数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