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成长:“模式语言”对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研究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历史性大学校园作为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遗存和见证、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载体,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全社会的重视。它们承载着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具有双重价值。本文运用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的研究方法,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百年成长过程为依据,分析特定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帮助理解校园空间是交融了文化、权力、经济的社会生活基本向度,在百年来校园成长历程中物质与意识等多重因素始终相互关联,彼此作用,互成因果。同时针对成长中代表性的问题和成果,探讨和反思经验和教训,从历史的演进和时空的变迁中思考和寻找中国历史性大学校园在已经残破的都市中坚持信守校园理想的成长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将工业化住宅的设计特征演变与社会生产模式相联系,发现工业化住宅的设计可分为四个特征明显的阶段:“自发性”设计阶段、“量产标准化”设计阶段、“可变性”设计阶段和“虚拟化和量产定制化”设计阶段。在前工业化时代,许多国家和民族自发地用预制构件建造住宅;在工业化时代,福特模式直接推动了一战后欧洲标准化住房的兴起;在后工业社会,生产模式由标准化生产向可变性生产转变;而在工业化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深入及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各地出现了剧场兴建热潮。剧场建筑在发展演进中,摈弃了我国原有的礼堂、影院等多功能剧场类型,代之以配备大型舞台机械的专业剧场或由多个专业剧场组合的演艺中心,表现出一边倒的趋势。但这种现象并非是结合剧场经营使用的理性选择,也未能结合国内戏剧事业发展的实际,甚至超出了现阶段人们对戏剧演出的客观需求。这种不顾及经营使用,只从形式、规模、机械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体育馆天然光环境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在坚持遵循适用、经济、注重美观原则的基础上,依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探索,营造注重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的体育馆天然光环境。文中着重探讨了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体育馆天然光环境设计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市场分析和定位,以此确定体育馆天然光环境设计的价值工程作业实施程序。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应用全寿命周期设计的思想,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矛盾问题具有普遍性,各类矛盾问题的不断激化,影响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解决城市生态规划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研究。本文从城市近期与远期生态规划两类矛盾问题入手,运用可拓学的理论,提出了城市生态规划基元概念,通过对矛盾问题的可拓分析和变换,建立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求解流程和框架。最后,本文通过对昆明市文明街区生态改造的实例解决矛盾问题,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即通过
本文运用建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设计方法,结合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跨学科知识和传统建筑设计手法中的一些有利于南方丘陵地区现阶段建筑发展的传统技术策略,对南方丘陵地区现阶段建筑设计中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丘陵地区的地形与地质特点、气候特点;其次介绍适宜技术生态建筑策略设计中的四项特征,举例分析建筑设计中适宜技术实践实例的背景、特点以及设计策略;最后
地区民族建筑的形态演化是各民族在其迁徙过程中,应对不同“人-地”关系变化而形成的建筑物质文化。各民族都有因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及战争、政治和经济等原因促成的迁徙历程。在迁徙中由于“人-地”作用机制变迁,其特有的建筑形态在继承传统和融合不同地区因素的基础上演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住屋文化。特别是建立在传统血缘或亲缘基础上的民族聚居地,从聚落布局到建筑空间形态和结构方式,都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受多元
全球化语境下,北京旧城历史街区的持续衰败使低收入社会群体相对聚集,同时旧城改造更新的高成本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历史街区精华地段的绅士化现象。北京旧城历史街区愈发演变为不同生活和行为价值体系的人群分阶层聚集的场所,这很可能会带来以经济社会地位分化为特征的“社会隔离”现象。“差异化住宅”作为多元社会的居住理想,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整合在不同房屋类型的社区中,对居住环境与居住质量进行区分,意在创造具有居住混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新片区大规模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旧区再开发,即旧城改造。前一阶段以城市新区的粗放扩张模式为主,该城市化模式大量占用城市土地,导致城市发展的储备土地透支,使城市化进程进入瓶颈期;加强城市旧区开发强度即旧城改造的模式日益为政府与业界关注,成为快速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的新战略。作为新兴的直辖市,重庆市的快速发展受到普遍关
较高的用地复合度能带来较高的城市活力是规划学界的共识,但对于用地复合度的表达和判断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主观层面,难以客观地表示用地复合度与城市活力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用地复合度计算公式仅与用地类型划分数目和用地比例有关,无法反映用地结构对复合度的影响,实际应用比较困难。将城市活力作为用地复合度定量研究的目标导向,引入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建立用地类型指标评价体系,计算各类型用地相对城市活力目标的权重,
传统城市商业空间规划理论是建立在区位基础的“一维均衡论”之上,立足于这种理想主义的城市商业空间系统规划,与城市现实生成的商业空间系统相悖。作者从商业空间的功能、活动与环境三个维度,采用多向度因子解析法,对南京1984年与2008年的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城市商业空间前后24年的演进比较,展示出城市商业空间系统在多维度上的变化特性,揭示出城市公共交通可达系统、重要商业设施分布、区位功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