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水旱轮作及施肥对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oq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续农耕旨在建立一个不过度依赖农用化学合成制剂之栽培管理方式,减少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以达到兼顾作物产量与环境保育之双赢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台湾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水旱田轮作生态系,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之影响.本研究自1995年至今逾20年,田区施肥管理策略以化肥、堆肥、绿肥、泥炭进行逄机完全区集设计,自玉米齐膝期、开花期及水稻分蘗期、结穗期采集土壤与植体进行分析.田区内游离固氮活性之结果显示,传统化肥组之游离固氮活性都较其他处理低,多数处理在水稻分蘗期的固氮活性高于玉米开花期;土壤之理化分析结果显示,化肥组之土壤pH范围介于4.01~4.62,土壤酸碱度为所有处理中最低,而堆肥组之pH范围介于5.51~6.18则为所有处理最高者;土壤电导度(EC)以对照组之238~450μs/mcc最低,化肥组及堆肥添加2/3化学氮肥之EC则较高;有机含量则以泥炭土添加1/3化学氮肥处理之7.6%~7.8%最高.堆肥添加化肥组之有机质含量皆高于单纯堆肥组,显示化肥添加可减缓有机质之分解.水稻产量趋势中,堆肥添加1/3N、2/3N肥及绿肥+1/3N肥之管理策略,显示以推肥、绿肥添加少量氮肥处理可有效减低化肥用量,且产量均高于传统化肥处理.于玉米产量趋势中,对照组与各处理间产量有极度差异,相较水稻更为严重.堆肥+1/3N处理持续呈现最高产量,而化肥产量变化非常不稳定,处理间泥炭土+1/3N的产量趋势为最差.平均各年水稻及玉米产量,水稻产量最高者为化肥组之5590.6hg/hm2,玉米产量以堆肥加1/3化学氮肥组之6211.3hg/hm2最高.各处理中微生物族群利用的碳源数量(R值)结果显示:堆肥组的碳源利用数目较不受作物种类及生长阶段影响,在玉米及水稻呈现稳定利用趋势,化肥组变动较大,推测为堆肥处理中微生物族群多样性较高,而化肥处理多样性较低;在水稻时期,H-index值结果显示化肥处理变动不大,而绿肥及堆肥处理变动较大,推测微生物族群利用绿肥及堆肥受到好氧与厌氧环境之影响,结果与R值相符;玉米处理中,微生物活性指标AWCD值在堆肥处理较稳定,而绿肥加1/3化肥变动大,于水稻成长阶段,堆肥处理之微生物活性均很稳定,而堆肥加1/3化肥及绿肥加1/3化肥微生物活性变动大,微生物族群在化肥与堆肥处理中呈现稳定的活性,结果与H-index值相符.至今由植体根部分离、纯化培养与菌种鉴定完成为65菌株,其中可培养之根内微生物中以Pseudomonas菌属占最多数,其次则为Burkholderia菌属.
其他文献
  砷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磁性石墨烯材料因其吸附性能优越和易分离再生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Fe3 O4粒子,利用
会议
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也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中,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往往经济成本过高,尤其对于大面积污染的情况.微生物
生物炭也是一种电活性物质,对土壤微生物驱动的电子转移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其作为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及其耦合环境效应或将成为土壤有机污染与修复研究的新热点
会议
  生物炭由于其比表面积大、表面官能团丰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但也有对于As(Ⅲ)去除效果不佳,同时难以分离回收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Fe3+、F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b
会议
  线虫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它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成员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因其形态特殊性、食物专一性、分离鉴定相对简单,以及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包括污染胁迫效应能做出较
以玉米和水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湘南红壤丘陵区开展了比较畜粪还田、畜粪产沼-沼液沼渣还田等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沼液作为一种优
以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里炮村中幼油松侧柏混交林油松针叶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地进行乔木调查,采集并分析油松松针样品,研究施用抚育剩余物堆制成有机固体肥料对不同叶龄
会议
利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追氮方式下玉米植株各组织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为指导寒地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验
会议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不同施肥配比对河套灌区玉米农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试验设缓控肥(HK)、颗粒有机肥(F)、微生物菌肥(W)和农民习惯施肥(CK)4个施肥处理.结果显示:氨挥发损失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