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史料学的视点看《东方杂志》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2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现代文学报刊研究也日渐升温。但是,对现代文化刊物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冷落。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疏忽。本文从现代文学史料学视点,通过对《东方杂志》的个案考察意在说明:在现代文学生长过程中,文化期刊同样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重修琴川志》的编修人员及编纂过程、内容及价值进行介绍,简述了宋元方志的得与失。事实上,宋元时期编纂的地方流传至今的数最虽然不多,但足以考察其得与失,由此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史籍撰述的全面认知。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历史大转折时代,这一时期的史学批评也随着时代潮流的急剧变革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其特点是史学批评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加强,史学批评的视角和范围进一步广大,史学批评的程度进一步增强。文章选取龚自珍、魏源、夏燮等人在史学批评领域所具有的史学批评意识,重点探讨他们在史学批评理论、史学批评原则上所取得的成就。
史学批评和史学文化是两个联系密切的论题。史学批评是对有关史家、史书、史学现象等史学问题发表评论性、商榷性意见与见解,其功用是联系史学与社会公众的桥梁,也是推动史学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因之一。史学文化是阐发史学的文化价值,或是从文化视角论说史学的社会意义,它既有利于史学功能的发挥,又有利于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本文就史学批评的宗旨和史学文化的意义讲一点祖浅的认识,并向与会的学者、专家朋友们请教。
本文对老舍的《火车》和王蒙的《春之声》进行了分析。老舍的《火车》和王蒙的《春之声》最少有两个共同点:⑴二者写的皆与“火车”有密切的关系;⑵二者描摹的都是春节前夕,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赶回家过年的情况。此外,不约而同地,二者皆为短篇小说。两篇小说在题材方面虽然类似,但是在写作技巧上却迥然相异。
本文对王蒙文学创作中的生活体验进行了分析。1963年年底,为了寻找一个文学新天地,王蒙从北京来到8千里以外的新疆乌鲁木齐。后来他又曾在伊犁边境农村巴彦岱,以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份劳动锻炼了7年之久。从29岁到45岁,王蒙把他一生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新疆。
本文对王蒙文学创作进行了探讨。据我的记忆,韩国人对中国作家王蒙的认识约略始于1986年,韩国的汉语专业刊物《中国语世界》当时刊登了他的短篇小说《夜的眼》。之于韩国人,八十年代可谓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各界纷纷要求摆脱五十年代韩国战争以来长期延续的军事独裁以及旧的世俗轨范,开启新的时代。学界的研究视角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开始转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因应学界的这种转变,韩国的一般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文革”以后的
采访过王蒙的中外记者,对他都有一番描述。比较文稚的说法是,他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直至现在的当代中国史的活跃的在场者、参与者、见证者和叙述者。本文介绍了王蒙的生平事迹,分析了王蒙的写作思想和主张。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抢救整理史料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原因、认识原因以及标准原因等产出问题的原因。
傅斯年的“史学便是史料学”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的命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学史料建设是文学研究的基础。科学准确的文学阐释大都以翔实的史料作基础;没有史料支撑,很多问题都得不到有说服力的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要解决三个问题:重视史料建设,尊重史料建设者的劳动;力戒浮躁情绪,树立严谨的学风;克服避讳心理,直面历史现实。
“全集”或“文集”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也是重大的。学科与专业的不同,对于“全集”或“文集”的看法可能不完全一样。本文以《周作人散文全集》《废名集》为例,浅谈了“全集”和“文集”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