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调查新疆沙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HIV/AIDS)的舌脉症状、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142例HIV/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舌象、脉象、病位、病性、证候分型进行统计。结果:感染途径为性接触者占42.25%,为静脉吸毒者占42.25%。舌质颜色统计中舌淡红出现率最高,占47.88%,其次是舌红占24.65%。舌形态统计中裂纹舌最多占20.42%,
【机 构】
: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新疆沙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HIV/AIDS)的舌脉症状、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142例HIV/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舌象、脉象、病位、病性、证候分型进行统计。结果:感染途径为性接触者占42.25%,为静脉吸毒者占42.25%。舌质颜色统计中舌淡红出现率最高,占47.88%,其次是舌红占24.65%。舌形态统计中裂纹舌最多占20.42%,胖大舌占16.90%。苔质苔色统计中薄白苔最多,占33.10%,黄腻苔占21.83%。脉象统计中细脉最多,占35.92%,沉脉占30.28%。数脉占25.35%。病位证候要素统计中肾脏的出现率最高占30.99%。其次肝占26.76%。病性证候要素统计中阴虚占44.37%。气虚占42.96%。证候分型统计中肝肾阴虚证候出现频率最高,占28.17%,肝胃不和占16.18%,脾胃湿热占8.45%。肝郁脾虚占4.93%,肺肾两虚占7.04%。性接触和静脉吸毒2种不同感染途径感染者在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型上无差异性。结论:新疆沙河地区HIV/AIDS患者证候涉及肾肝脾胃肺多个脏腑,以气虚和阴虚最多,证候多表现为肝肾阴虚、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肺肾两虚、肝郁脾虚。
其他文献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医认为是由病邪侵入人体后潜伏于营血,病邪蔓延,渐耗精伤气,脏腑气血功能受损,卫外机能减弱,难以抵抗外邪侵袭,终至机体精气虚衰,免疫缺陷,最终导致感发多种并发症而成不治。我们以中医整体观念、脏腑理论为指导,以扶助正气、清热解毒为治则,从肝、脾、肾辨证施治,对调治HIV/AIDS,提高生存质量,进而达到机体康复。依此,我们提出:整体免疫调节治疗HIV/AIDS。
HIV感染患者的CD4+T细胞的数量随着病程进展进行性下降。临床实践中对其进行一定时期中医药临床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保持稳定或有所上升。我们分析提出这样的一种假说,即中医药治疗抑制了HIV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凋亡的进展可能是CD4+T细胞计数保持稳定或有所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我认为有必要从中医药抑制CD4+T淋巴细胞凋亡角度进行研究,以揭示中医药治疗是否具有抑制CD4+T淋巴细胞凋亡
目的:了解123例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拟的中国艾滋病生存质量量表,对123例HIV/AIDS病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独立水平、社会关系、环境各领域得分的平均分分别为:(20.29±3.48)分、(16.74±4.45)分、(18.73±3.25)分、(16.68±2.39)分、(15.19±3.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治
1、理论上,对艾滋病呈缓慢进展久病状态者,久病“使病尽去之”而愈,必侍脾胃中气;2、临床上脾(胃)气虚证及补气健脾(胃)法位居艾滋病诸虚证及补法之首,已取得调节免疫,改善症状,减轻西药副反应等的较好疗效,说明艾滋病的根本病机是气虚邪滞;3、大剂参术汤,陡壮中气,中气大壮,祛除留邪,久病可疗,有望于艾滋病气虚邪滞久病者取得更好疗效;4,西医学关于胃肠道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机体整体功能调节因子产
目的:观察中医化浊解毒、健脾益气法对艾滋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CDC确认的艾滋病前期患者29例,给予化浊解毒、健脾益气法治疗18个月,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CD4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下降,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89.7%、93.1%。卡氏积分疗前为80±6.28,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为86±6.52、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2例已经开始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不同时间点的艾滋病患者的进行调查,分析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CD4+、Th/Ts及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其他领域得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河南、广东、新疆、云南四省区HIV/AIDS病例,使用证素的方法,分析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中病位证素的分布特点差异。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表、实施方案,培训调查员,进行现况调查,使用证素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四地病位证素分布差异。结果:河南、广东、新疆、云南分别调查276、126、120、86例,合计608例。四地在病位上基本一致,均以肾、肺、肝、脾等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患者伴发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艾滋病伴发带状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口服伐昔洛韦片,对照组常规服用伐昔洛韦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止疱、结痂、止痛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患者伴发带状疱疹具有良好疗效。
目的:观察湘A1号、A2颗粒剂合并抗病毒治疗对改善艾滋病发病期脾虚湿盛和肝郁气滞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和双盲、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对108例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证、肝郁气滞证的AID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湘A号颗粒剂治疗24个月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比较,湘A1号对脾虚湿盛证患者的症状体
目的:通过运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HIV感染者进行艾灵颗粒干预治疗,观察HIV感染者CD4+T细胞表达IFN-γ、IL-4、IL-2、IL-6变化,探讨中药艾灵颗粒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门诊收集25例HIV感染者给予艾灵颗粒治疗,定期采取患者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进行CD4+细胞分选、标记,于0、12个月分别测定IFN-γ、IL-4的表达;其中10例患者在6、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