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上一次团雾成因分析及思考

来源 :2018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监测站资料、秒探空资料,结合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对2017年11月15日安徽颍上一次典型的辐射雾中突发性团雾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发现:(1)此次突发性团雾天气发生在大范围辐射雾背景当中,高空纬向环流、地面均压场,弱风、低层高湿、存在逆温层、垂直层结稳定,符合一般辐射雾发生、维持的气象条件;(2)此次团雾发生点周边多湖泊,且附近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地貌和风向的变化是此次圃雾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3)由于近地面层结稳定,且为静风状态,大气湍流微弱,日出后随着地面蒸发作用加大及下垫面性质的差异,造成局地水汽分布的不均.日出后随着气温上升及风速加大,湍流混合作用增强,使局地高湿气团得到充分混合而使能见度急剧下降,这可能是团雾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2016年8月21日傍晚到夜间宁夏贺兰山沿山银川段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特大极值暴雨,诱发超50a一遇山洪.本文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致洪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的,伴随降水生消,MCS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形成、发展、成熟、消散的过程.TBB中心值、云顶亮温≤-32℃的冷云盖面积和云顶亮温≤-52℃的冷云盖面积、雷达回波强度与逐小时降水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重庆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降水相态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高层的横槽转竖和低层的切变线南下,引导强冷空气影响重庆是此次降温降雪过程的主要成因,但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较弱,降雪量偏小.对流层低层高湿区与降雪落区重庆中西部和东南部地区相对应.强冷空气造成大范围的降温,地面气温降至1℃以下,是雨转雪的主要
于2015年和2016年11月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两次相似的降水过程,都经历了降雨、相态频繁转换和降雪三个阶段.分析两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1)形成北京降雪的低层偏东气流分别是由来自东北冷高压旋转南下的偏干、偏冷气流和来自南方低值系统旋转北上的偏暖、偏湿的两股气流混合而成并形成明显锋面,回流冷垫越湿、越冷越有利于阻止降雪下落时蒸发和融化.锋面在北京中部的南北摆动造成了该地区雨雪相态频繁转换.(2)当2
1709号台风"纳沙"和1710号台风"海棠"分别于2017年7月30日和31日在福建福清登陆,登陆后环流合并北上,自南向北先后影响台湾、福建、浙江等18个省(区、市),造成大范围的风雨影响;双台风具有登陆前双台风作用明显、24h内在同一地点登陆、登陆后两个台风环流合并、"海棠"非对称结构对风雨分布有明显影响,以及台风倒槽和西风带系统结合、降水范围大时间长等五大特点;双台风的路径和强度预报具有"纳
利用EC再分析资料、EC集合预报产品、中央台实时路径、NOAA的OISST日海温资料、卫星云图等对2017年影响海南岛的"杜苏芮""桑卡"和"塔拉斯"三个路径相似,但近海增强幅度不一样的台风,在海洋和大气环流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异常偏高的海洋温度和较高的海洋热容量是导致"杜苏芮""塔拉斯""桑卡"近海增强幅度由大到小排列的主要原因.(2)加强的副热带高压,有利于热带气旋东侧急流的形
2016年第17号台风"鲇鱼"正面袭击福建省,并于9月26-29日期间给福建带来了严重的风雨灾害,尤其是大风带来的破坏影响非常严重.本文对"鲇鱼"台风大风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1)"鲇鱼"外围螺旋雨带较台风本体先行逼近以及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导致台风大风提早出现,且强风多集中在福建中北部沿海.(2)"鲇鱼"影响福建前期,地面冷空气自中偏东路向南补充,使得福建中北部沿海气压梯度明显增大,这是造成该地
本文利用赣州市地基GPS观测网反演后得到的GPS PWV对2017年7月31日台风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GPS PWV的变化同实际降水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GPS PWV能及时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空变化,当PWV持续增长或下降1~4h后,对应着实际降水的开始或结束,当PWV出现峰值对应着强降水的发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PWV的积累增长,上升运动的强度同GPS PWV的大小有很强的相关性
本文利用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结合卫星资料和雷达产品,对2016年8月29日至9月2日台风"狮子山"云系结合中纬度地区温带气旋云系共同影响而触发的吉林省大暴雨天气过程和对2017年8月2至4日台风"海棠"减弱结合西风槽触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相同点:均为台风减弱登陆影响,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湿度条件深厚,中低层大气水汽饱和度高
台风"Polly"(9216)和"Matmo"(1410)影响辽东半岛时的路径近乎重合,但"Polly"造成了大范围暴雨—大暴雨,而"Matmo"仅个别测站出现暴雨.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FY-2D卫星的黑体亮度温度(TBB)产品(0.1°×0.1°)、日本气象厅TBB资料、大连地区逐小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
针对2017年8月2-5日的一次辽宁极端暴雨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资料,对不同尺度降水系统产生极端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西南、东南季风急流以及"奥鹿"台风能量不断补充下,"海棠"热带气旋维持,并在变性为温带气旋后,在有利的水汽、不稳定能量、垂直斜压锋区作用下迅速加强北上,产生天气尺度大范围混合型辽西较强降水,同时产生的具有后向传播特征的对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