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基质对黄瓜穴盘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棉籽壳、糖醛渣为主的复合基质育苗,能明显促进黄瓜穴盘生长、干物质积累和N、P、K的吸收利用,其中以棉籽壳(60℅)+糠醛渣(20℅)+猪粪(10℅)+蛭石(10℅)和棉籽壳(80℅)+蛭石(20℅)的两个处理效果较好,是黄瓜育苗较为理想的复合基质。
其他文献
文章立足农机流通行业现状,从行业格局、客户需求、行业生存环境等方面,深度剖析了当前制约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结合目前国内实施现代农机流通模式的领先企业一一吉峰农机的商业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创新商业模式、技术服务、农机销售推广为三大核心要素的现代新型农机流通服务模式,为当前国内农机化服务产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文章还对农机流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如对农
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甘肃农机化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甘肃农机化迈上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的历史新阶段。但对于7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70%以上的农村属于干旱半干旱山区的甘肃而言,如何统筹区域农机化协调发展成为甘肃农机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当前,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的甘肃中南部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的关键制约因
甘肃深居祖国内陆,丘陵山地耕地面积约5200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7%,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陇南山间盆地和河西走廊北部。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思想观念陈旧,道路交通建设滞后,地块狭小,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该区机械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要靠科技带动,要靠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也要靠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本文结合甘肃丘
旱地覆膜玉米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是内蒙古温饱致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充分利用了膜、种、肥等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效应,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促进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化肥和有机肥肥效、促进作物生育与产量形成。
对马铃薯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在国内已有大量而系统深入的研究。但是对覆膜条件下的施肥技术研究却较少。为了满足内蒙古温饱工程中组装旱地覆膜马铃薯综合配套技术的需要,他们从1997年开始,对旱地覆膜马铃薯平衡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旱地覆膜马铃薯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该文报道了华癸根瘤菌JS5A16的生物发光酶基因(Tn5-luxAB)标记及其检测结果。采用根据luxA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检测到1株紫云英根系上的大多数根瘤。超低温、慢扫描CCD照像机的检测结果则表明在不切开根瘤的情况下,只能检测到少数根瘤。常规的X-射线胶片自显影技术则无法检测出任何大小的根瘤。根瘤直接点接选择性平板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检测时间太长,且容易漏检小根瘤。但对于土壤、
土壤缺钾是近20年来作物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子,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并提高土壤钾素肥力是施钾的目的所在。施用化学钾肥及含钾的有机物料供钾的增产效应已有大量的报导,但长期采用这些增产效应已有大量的报导,但长期采用这些技术措施对作物效应及对农田钾平衡和土壤钾素肥力贡献的研究报导较少。该文根据持续15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结果,探讨了红壤稻田粮食轮作制条件下,长期全化肥施用、配施有机肥及稻草还田
进入21世纪后中国16亿人口的吃粮问题及近年来长江等地连续发生的暴雨洪水灾害,不仅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且已引起世界的关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必然对水保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就水土保持与粮保障,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的关联进行讨论。水土流失直接妻胁当地人民的粮食保障,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建设,可以解决当地的粮食需求。水土保持是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性很
以氮磷肥为基础,采用钾、锌、铜及其不同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钾肥是大白菜高产优质的重要因子,与锌或铜组合施用,对加快苗期生长速度,延长结球时间,改善经济性状,提高产量,增加Vc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具有加成作用。钾锌铜组合处理比CK增产25.7℅,每ha多收入3231.6元。单因子效应依次为钾>锌>铜。
土壤基层分类是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和土壤科学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的纽带。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在土壤普查和详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的分类体系,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地理发生学理论为基础的发生分类和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指导的系统分类。前者以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为依据,后者以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准则,更便于国际间土壤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已成为土壤分类发展的国际趋势。湖北省土壤基层分类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