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旧城改造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以汾宁路改造为例

来源 :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国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楚尼斯夫妇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出发,以自然地理、社会人文、营造技术三方面分析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汾宁路改造的特点。
其他文献
城市文脉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独特性与延续性有着重要意义。建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其更新与改造都对文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菊儿胡同、上海新天地、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三地住宅改造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了不同改造形式对文脉延续的影响。北京菊儿胡同通过大面积的拆改,实现了原有住户的全体回迁;上海新天地在外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成为综合性商圈,实现了使用者与使用性质的完全转变;哈尔滨中华巴洛
在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背景下,本文以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天坛,以及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中山公园、香山公园等资源的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为例,深入总结分析近十年各单位在数字化文物信息采集、遗产监测、建筑遗产档案数字化管理、建筑遗产数字化展示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与改革,探讨北京地区皇家建筑遗产保护中数字化应用的规律特点,进而发现问题症结,为今后数字化保护工作及同类
本文通过分析土楼空间的构建以及构建的文化背景及营造法则,对土楼民居建筑的功能、结构、布局,经过比较、分析、并提出建议,从而建议保护土楼以及这些空间布局背后的中国客家文化既迁徙文化、地方风俗的土楼建筑空间布局整体性意见,为进一步理解保护土楼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道观文化是我国传统寺观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观是道士修仙问道的居所,既有现实中的宫殿祠庙,又有超现实的天界地狱。而这些文化空间为何会出现多样化的表征,主要由其内含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所致。因此,笔者提出了诗性智慧存在于道观文化中的三个佐证。同时,对道观文化中的诗性智慧呈现的表征做了阐释,以求对超现实和现实中的道观文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起到一定作用。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目前旧城改造与更新大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话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也有着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德国工业建筑遗产为例,对其现状、保护策略与技术进行研究、分类和归纳,试图总结德国在此方面更为前沿的经验,并选择维斯马老港口区旧厂房作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以求对当今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启发性思考。
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为出发点,综述其保护与更新中的生态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对比其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总结出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生态理论与方法中的不足,即,我国尚处于对历史街区内历史建筑生态方法这一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及宏观层面上整体城市环境下历史街区保护的生态理论研究,缺少了历史街区这一中观层面的研究,生态理论上虽未形成体系,但已出现多角度研究的趋势,而在技术方法上尚缺乏实践中的
恭王府是清代王公府邸中经修缮复建后,现存最完整而且对社会整体开放的王公府邸。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整理、现场调研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恭王府中的建筑群修缮复建状况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总结发现,恭王府修缮中部分建筑进行了原址复建,如银安殿、南部倒座等建筑院落;大部分建筑在保持建筑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进行木构件防腐加固、彩画修复、门窗补配等恢复性修缮,如多福轩、锡晋斋等建筑;府内部分内容在修缮中进行了历史
从对《世界遗产公约》的解读角度出发,分析自然遗产评定标准viii中关于地质和地貌类的评定标准,提出地质和地貌类景观遗产的13个细分类,并将现状已存自然遗产在13个分类中进行数量分布分析,总结出地质类自然遗产细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13个分类在未来认定世界自然遗产的时候为遗产公约提供可参考和评定的价值意义。
"营造"之发生,皆依结构,然思维之逻辑当归于"建构"。本文循"建构"视角,以近现代建造背景下的建筑学理论回溯历史,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类型及结构演变表象之后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以旧城老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异质化特性的表现,发现在旧街区中变化、错动的街巷界面,引导多向运动的胡同,缝合内外空间的墙体以及随意而灵活的空间限定,共同表现出了空间信息并置、空间功能混杂以及空间形态模糊的异质化特性,而这些特性正是维持老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内在秩序的外在体现。从老街区的功能、空间等角度提出了回归居住功能、边界影像叠合以及融入时间要素等异质化特性的营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