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转型效应分析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制度上是伴随着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地方政府把微观经济的管理权交与企业,进而交给职业经理人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改革而发生的。这是一个政府不断弱化行政权力管理职能,强化市场经济管理职能的认知过程。本文依据这一思路,尝试用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我国渐进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热点外交是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为宗旨,以中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总体外交战略为指导,以实现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缓和紧张的地区和国际形势为目标,所形成的针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政策主张、外交机制和手段的总和。
从实际出发,围绕城乡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城乡关系演进的动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验证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旅游属性,即旅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治疗”、“角色错位纠正”或“社会补偿”。那么,推动国民休闲计划,落实包含组织支持的带薪休假制度,特别是这一制度向弱势群体倾斜,对于平抑现代性带来的冲突,抚平社会转型带来的“痛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从“人性化”视角审视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对于做好旅游规划和开发旅游生态产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冷战时期,核武器是美苏之间确保彼此威慑、保证安全的工具;冷战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日益模糊。新世纪中,经济全球化将各国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非传统安全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更加具有紧迫性的威胁。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僵持难决的状态使得核扩散重新成为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美国“零核世界”的倡议再次扰乱了不平静的局势。这种背景下,核武器是否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安全?核威慑战略是否还有效?这个问题
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发展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与国际体系及世界的关系,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战略取向,从而也决定着国家软实力的功能。建国60年以来,新中国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历程中几经曲折,对外战略几经调整,而其软实力的功能也随着对外战略的调整而不断变迁。
本文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治理理论、基层民主理论及社会资本理论在社区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本文介绍中国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自由流动,影响了社会阶层塑造。户籍制度的改革取向应该是淡化与社会公共产品分配的联系。
本文将上海郊区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的各种变化做了概述,重点针对上海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继续关注的问题及促进郊区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建议进行了综述。
建国60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一是改革开放前为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利用、改造、消灭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已不复存在;二是改革开放后为典型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对非公有制经济制度的确立从“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逐步深化。在制度变迁背景下,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格局是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60年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前30年,在强烈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违背客观规律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同时由于对外封闭政策,对外贸易无法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刺激了对外贸易爆炸性的增长。从总量上来看,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