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y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全国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全国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全国及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全国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10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全国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a.就全国平均来说,1961-2004年间国家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10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10a、0.059℃/10a、0.042℃/10a和0.042℃/10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其他文献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非线性拟合法分析了南京市1980-2006年间城市化进程,探讨了城市化与由其造成的城市各项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增温的影响关系,并结合区域气候变化按时间序列分阶段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化效应对城市增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1980-2006年间南京市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化增温影响关系显著,其中对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年平均气温的影响次之,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最
利用1961-2009年49年历史气象资料,分析驻马店市高温天气特征,把高温天气分干热和湿热两种类型,为驻马店高温天气提供预报思路与线索,并通过2009年6月24-27日高温天气实例分析,对预报指标进行验证.
选用潜江气象站和相邻两站1971-2009年共39年气象资料,对潜江站迁站前后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潜江站与相邻站同时期气象资料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潜江站迁站前后气象要素中风向风速、气温和雾日有显著变化;迁站前潜江站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部分风向缺失,风速偏小,雾日偏少,气温偏高.迁站后风速、雾日、气温等变化趋势出现了不连续现象,迁站后潜江站城市热岛效应消失.迁站前潜江站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为0.68℃
利用开封、安阳市1961-2010年2月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原理、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倾向率、显著性检验等多种方法,对两市的气温变化及气温变化的异同和减缓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市49a年平均气温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大,同一时段两市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有不同,整体开封市年平均气温及变化幅度高于安阳市,某一时段安阳市比开封市高,安阳市近10a气候变暖减缓趋势明显,开封市气温继续上升;春季两市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也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也推动数值天气预报及其释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精细化预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2009年,武汉市气象台开发的气温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武汉市气温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结合了两种不同的预报方法.其中一种是在T639数值预报基础上,根据DVB-S系统每天下发的T639数值预报资料,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
2010年5月5-23日我国江南至华南地区出现5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引起华南和江南洪涝灾害.利用NCEP1。×1。的日再分析资料,分析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5月5次持续降水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大槽较常年偏强且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稳定偏南,为华南持续暴雨天气建立了有利的稳定大尺度环流背景;强盛的季风气流不断地将暖湿水汽输送至江南至华南地区并在那里和来自
应用各小气候区有代表性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气温、相对湿度、不适指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比深圳城市、海洋、丘陵、山地4个小气候区特征,将对深圳地区开展精细化分区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在冷空气过程中,各小气候区气温、相对湿度、不适指数变化规律既有相似性,又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海陆差异显著.海洋气温最高,且明显高于陆地;城市第二,丘陵第三,山地第四.相对湿度海洋最大,山地第二,城市和丘陵基本相
暴雨所造成的洪涝灾害是较常见的,特别是一些特大暴雨,虽然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但其发生时所造成的破坏则是毁灭性的,因此,许多工程特别是大型建筑群体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需依据给定重现期的降水极值.本文根据福建南部沿海气象站和水文站1961~2007年降水资料,分析福建南部沿海所发生暴雨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概率论和水文气象法分析计算福建南部沿海24小时可能最大暴雨,得到以下结论:(1)福建南部沿海的暴
在通用陆面模式CoLM(The CommonL and Model)基础上,发展了适用于城市地区的陆面模式u-LSM(urban Land Surface Model),该模式不仅可以与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耦合用于城市天气预报,还可以独立运行用于城市地表过程、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水循环等的模拟以及城市化影响的研究.模式构建中采用了高分辨率Landsat TM地表分类数据;采用城市大气廓线;能量平衡方程中
2009年7月13日北京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有双"对流云线"现象的局地暴雨,本文对此记载并主要采用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反演手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低层风场辐合的有利天气尺度背景下,在北京西南部与河北交界处,由于地形辐合线作用首先出现数个对流单体;同时由于北京城区南部存在伴随中尺度风场辐合的温度梯度带,为单条对流云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因而出现了对流单体呈东东北-西西南走向线状排列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