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舆時代--建國初期澳門濠江中學語文教材之分析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及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世纪己50年代澳门濠江中学使用的几种内地或香港出版以及自编语文教材的分析,再现了当时中国内地与澳门在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在当时无论多么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澳门华人社会与祖国大陆唇齿相依的拳拳之情,澳门中文教育与祖国母体文化始终不离不弃的血脉渊源.叙述历史总是给人以现实的启迪,本文重现这一段记忆,想说明语言文化教育对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作为四百年的殖民地,澳门的文化教育从来未曾脱离过母体,这有赖于澳门大批爱国志士及教育工作者,不畏荆棘坎坷,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辛勤播种,对华夏文化之根的辛勤呵护.尤其是对现今孤悬海外的华人来说,寻根问祖似乎正形成一股潮流,而适当地实施中文教育,正是心怀华夏文化、了解祖国现实发展的快捷方式,澳门这一段教育史也许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学术自由概念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学术自由已然发生异变.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理念需要反思,作为一种制度需要重建.本文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析了学术自由,以厘清学术自由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自由制度.内外结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既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方法.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不是终身学校教育,也不是成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发展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建立宽进严出的入学管理体制,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等.
本文主要探讨几个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否有大学文化,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大学文化的原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最后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高等教育公平首先要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在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现实要求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当前的高考加分政策有违教育公平,也不符合教育自身的逻辑规律,应大体取消.对"先进类"加分,应尽快取消;对"特长类"加分,应通过改革高考制度加以溶解;至于"照顾弱势"类加分,可以暂时保留,但根本措施应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应取此类加分政策.
环境因素是影响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和培育的基础要素,本文从学术共同体、高校和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团队)三方面对这一基础要素进行了探析,并对创新人才培育环境的改善提出了些许认识.
本文探讨了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的联合招生行为,通过建立学生报考的理性预期模型,对比了独立招生与联合招生条件下各高校的效用.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学生的选择受到高校质量与录取概率两方面影响,高校的联合招生可以带给学生多次录取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录取概率,使得联盟高校能够吸引到更加优质的生源,从而打垮竞争对手.联盟中的每个学校都是受益者.对于未结盟高校,则可以通过增加考试名额、改善考试的区分度这两
本文详细探讨我国高教国际化的必要和可能,通过斯坦福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提出对我国高教国际化的启示.
教育史研究视角的转移,人民大众成为历史的主体,走向民众和下层才真正意味着印证和再现历史。农村教育口述史研究就是面向大众的历史。口述史与教育结缘是史学研究的延续,弥补以往教育史研究的缺陷。方法上的突破。农村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方法上弥补了现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足,具有直接性、深层性、特殊性、具体性等特点,借助现代化手段,全面的掌握第一手资料,真实、客观、科学、准确反映事物的原貌与真相。农村教育口述史的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率先在清末优级师范学堂和民初教会大学崛起,后借鉴日本、美国的教育体制而形成了以国立高等师范和综合性大学为主体的"双轨制",并最终形成以教会大学、私立大学、独立教育学院和独立师范专科学校为辅助的"多元化"走向及其格局.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学术发展史,不仅为今人审视中国现代学术凭借大学学科的平台得以建立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缩影,而且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大学教
本文通过对澳门濠江中学的概述,阐述了黄健创立澳门濠江中学的历程,并论述了抗战时期澳门教育的发展进程以及澳门濠江中学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