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台风状况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南海分局的Marex(马瑞克斯)数据浮标观测资料,南海断面线调查资料和西沙海洋站资料,计算了南中国海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夏季还是秋季,在台风环流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均非常强烈,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Qv).位于20.49°N,114.14°E附近海域,夏季,台风环流内显热通量(Qk)出现负值,海面有效反射辐射(Qe)出现减弱现象.秋冬季节在台风环流内(Qk)量值增加显著均为正值,(Qe)有加强的现象.分析实测资料发现:1961~1989年8次ELNino事件过程中,西沙海洋站水温(SST)比赤道太平洋水温(SST)提早出现增暖现象的有4次,水温推迟出现增暖现象的也是4次.西沙海洋站水温(SST)增暖出现在12月的仅有1次.ELNino事件发生后,南中国海水温异常增暖,但是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反而减弱.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常规物理量场和GMS-5卫星云图逐时资料,对2002年6月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的一次MCC型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红外云图特征和物理场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产生在宽槽形势下的暖湿区内,是由西南低空急流组织的两个MCC先后影响所致,物理场上具有低空辐合(正涡度)、高空强辐散(负涡度)的动力结构,MCC及特大暴雨的发展和维持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同低空急流出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支的
本文通过对1959年以来长江上游大暴雨的统计分析与1998年长江上游大暴雨的比较分析得出:1998年长江上游区域大暴雨、特大暴雨是有记录以来最多的一年,1998年长江上游大范围暴雨出现早,结束晚也是有记录以来占第一位,但1998年长江上游一次暴雨过程的最大范围与暴雨强度不及1981年7月上旬末-中旬初的暴雨.通过对1998年长江上游洪涝暴雨的成因分析,得出了依据不同副高位置的长江上游洪涝暴雨4种类
鉴于能量收支与平衡是气候系统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本文按拉格朗日观点,将热带气旋视为一个不断与环境能量交换的移动系统,试图探讨其能量输送的特征.因热带气旋的发展取决于其自海气系统所获取的能量是否能满足其消耗的需要,因而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体现了其与环境场能量交换之盈亏,而其移动的特征使得其运动即包含了能量流动的意义.本文用热带气旋近中心最大风速的变化来定义热带气旋相对能量盈亏,并用热带气旋每6小时的位
本文以实况资料作初始场,利用改进的MM4中尺度模式对西北地区2001年4月8~9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位势涡度、涡度、垂直速度、螺旋度等热动力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各物理量场在沙尘暴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配置,物理量量值及其分布特征的变化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发展、消弱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对应.通过改变秦岭及河西走廊地形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发现秦岭地形对此次沙尘暴天气系统影响很弱,而
本文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2年7月4~5日发生在陕北子长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陕北的突发性暴雨和台风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当台风在我国东部沿海向西北方向前进时,从台风北侧到陕北形成6~8m·s-1东南气流,陕北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迅速增值;西风带和副热带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得陕北对流层中层倾斜涡度显著发展,形成很强的上升运动.暴雨前在850hPa和700hPa等压面上,暴
本文以温州地区降雨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考虑不同季节、合理选择不同站点密度、用不同插值方法对温州地区降雨进行空间插值比较.结果表明,降雨量及其空间分布对插值结果影响很大;对相同的降雨输入,选择不同的插值方法,其结果相差很大;而站点密度对结果也有影响,但达到一定密度后,结果基本稳定.通过大量工作比较后,本文最终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法、选择50个站得到了温州地区较精确的面雨量空间扩展结果,为水文预报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1999年6月22-2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过程.分析发现:江淮梅雨锋上,有时可并串多个弱小扰动涡旋而构成扰动涡旋族,暴雨过程可以是由一系列发生于边界层梅雨锋上的弱小扰动涡旋活动所致;扰动涡旋有时可以通过合并来增强涡旋环流,有时则局地消亡;有时也与地面实况低压槽或若干中尺度低压中心相配合;从边界层流场分析出22-23日共发生了10个小扰动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3年1月5~6日云南冬季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青藏高原横切变、快速东移的南支槽,低层700hPa西南急流、地面强冷锋是此次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辐合中心(辐合线)与强降水区吻合;近地面800hPa锋生函数场正值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锋面的强度锋生函数正值区范围与降雪区域对应较好;700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辐
本文利用实况高空探测和地面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以及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入手,研究和分析了2003年渭河流域五次致洪暴雨动力学方面的异同点,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对2003年渭河流域的致洪暴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散度场上的高层强辐散低层弱辐散以及垂直速度场上高层有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低层有弱的垂直上升运动也可以导致致洪暴雨的发生;五次致洪暴雨低层虽然有不同的水汽来源但都依
本文根据天气动力学原理,对2002年5月中旬广西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认为深厚的南支西风槽与发展旺盛的孟加拉湾风暴合并东移,并在广西境内与地面冷空气和850hpa低涡切变相遇,是造该过程暴雨范围异常偏大的主要原因,而阿拉伯海高压和南海高压的恰当配置为这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