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民族团结

来源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面对民族工作中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引领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阐述了民族团结工作的目标、途径、政策措施和制度等理论问题。这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基础。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经成为社会流动的新常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中一个重要群体。本文通过分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动态监测数据,对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分析认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增长空间和速度较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数流向东南沿海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望在流入地的城市定居;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长,民族人口分布离散率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从这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以及对比发现,我国城市少数民族在人口规模、民族结构、教育结构、职业结构、族际通婚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也正是这些变化的存在使得我国城市民族工作和城市民族关系面临新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新的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要继续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民族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交往交流交融格局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和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个别地区、个别领域,仍发生了一些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对新时代的民族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发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国内形势激烈变化、社会思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重温马克思及其理论著作的历史功绩和时代价值,回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从中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而对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未来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会议
会议
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步入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法治的根本内容是民主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化保障。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中,基于统一多民族国情,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民主制度是法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核心主题是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法治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首要的核心问题是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
文章以和谐为视角,在梳理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关系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五大保障,即政治保障、制度保障、基础保障、稳定保障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