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暨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烧创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u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方式检索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理论、方法、剂型和实验研究情况.结果:中医药治疗烧伤的临床剂型丰富、使用广泛,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方法多样,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中医治疗烧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治疗优势局限、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不足等问题,这有待烧伤工作者继续不断总结经验和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肌病治疗的困难在于目前对其原发生化缺陷和多种代谢障碍的本质尚未清楚.应用代谢同化激素、抗胆碱醋酶和血管扩张虽有一定疗效,但长用可能引起机休内环境失调和过敏反应.作者对在海拔1300米的中等山区气侯矿泉疗养地对治疗肌病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此处山地气侯的特点是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和阳光牺射强;主要治疗因子是热氛泉水,含氛量为1.4nCi/L.矿泉疗法在自然泉水池(水温37~39℃)中进行,个别患者并用
龙泉休闲山庄地处攸县东部的酒埠江风景区酒仙湖内,交通十分便利,距攸县县城50公里,是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龙泉休闲山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地以页岩为主,表土覆盖厚,植被生长茂盛,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山庄内的龙泉地下水,一年四季流量均匀,清澈见底,足够整个山庄的种养及生活用水.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夏长冬短,昼夜温差大,山
本病例为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存在自体皮源不足,自体微粒皮移植基本解决了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但因其覆盖物(同种异体皮)价格昂贵,货源少,保存条件要求较高,尤其在我国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体微粒皮移植的广泛开展。异种(猪)皮,其结构与人类有相似之处,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该例患者应用新鲜异种(猪)皮作自体微粒皮移植覆盖,存活6周而不完全脱落,为自体微粒皮成活后生
本例患者为特大面积混合性烧伤,创面不深,虽总面积达92%TBSA,但没有毁损性创面,在救治难度与风险系数上要相对减少,如创面处理不当,特别混合性烧伤创面或多或少残余少许化学物质,会不同程度加深创面。由于全身皮肤屏障破坏,创面早期渗出感染或导致休克等,危险因素仍然较高。患者创面应用杀菌剂磺胺嘧啶银(SD-Ag ),早期配合热吹风、烧伤高辐射持续照射暴露创面,促进创面早期成痴,阻断了创面进行性加深坏死
本病例为特大面积深度烧伤伴有双下肢多部位骨质暴露,应用常规方法植皮覆盖不能治愈,必须尽快祛除创面上失活组织,维持一个促进创面愈合的局部环境。该患者股四头肌腱、骸韧带、跟腱等重要肌键组织全部坏死,双下肢已失去支配动力的结构组织,勉强保留已无意义,最好建议双膝关节以上早期截肢,以缩短疗程,后期安装假肢效果会更好。患者坚决要求保留双下肢,在封闭创面的同时,早期对失去活力右手指、足趾进行截除,对暴露的胫骨
严重烧伤救治属于重症医学的范畴,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本科教材中将31%-50%,或Ⅲ°面积达10%-20%列为重度烧伤,将50%以上,或Ⅲ°面积达20%以上列为特重度烧伤.我国对危重烧伤的救治水平,经过半个多世纪和几代人的努力,已居世界先进行列.本文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救治的14例特重度烧伤患者救治过程进行总结.
创面愈合是机体在遭受创伤后的一种组织修复功能.生长因子参与组织修复进程,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其具有促进角质细胞分化和上皮的再生作用,临床上应用于烧伤治疗已有诸多报道.1997年6月~2000年1月随机选择176例住院和门诊烧伤患者,分别应用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配合碘伏和单用碘伏治疗并作对照观察,进行比较分析.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结合早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7例瘢痕疙瘩采用瘢痕疙瘩直接切除后放疗,术后12~24h内开始对手术部位给予电子线照射治疗.结果:瘢痕疙瘩术后放疗切口无明显缝线反应,愈合良好,切口愈后呈细线状,术后随访4个月~3年,所随访病例手术部位均未见瘢痕疙瘩复发.结论:手术切除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本文制作一种带烤灯的烧伤保护支架,探讨其在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烧伤烤灯护架为n形护架体,其顶面前侧设活动观察板,侧板内侧上端有数个烤灯,烤灯连接有调节控制面板和电源插头.选取大面积Ⅱ度需行创面暴露治疗烧伤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及烧伤烤灯护架辅助治疗(护架组)各60例,观察患者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
本文统计分析笔者单位2015年4月-10月临床送检微生物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Ab)的Ⅰ类整合子(intI)检出率、耐药性及生物膜形成率;建立Ab体外生物膜(BF)模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检测红霉素破坏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后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mRNA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红霉素破坏Ab生物膜与Ⅰ类整合子的关系,进一步探明红霉素破坏Ab生物膜机制,更好的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