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低渗岩性油藏储层特征及含油性主控因素

来源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成岩动力学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是成岩演化过程中储层低渗化的内在规律和控制因素,得出以下认识:①以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矿物成熟度低;②孔隙类型包括残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其中残余粒间孔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③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其中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不足;④成岩作用开始较早、塑性岩屑颗粒大量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早期砂岩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碳酸盐岩胶结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是造成后期储层物性致密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低渗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砂体的不同沉积成因类型是层间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是层内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
其他文献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内部存在一同沉积期形成的致密砂岩隔层。该隔层将东河砂岩油藏分隔为上、下两个相互独立的油藏:上部为层状边水油藏,下部块状底水油藏:两油藏原油物性及族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层状油藏原油为重油,而块状油藏为正常油。综合研究及成藏模式的研究认为:下部块状油藏为海西晚期形成的、现今正在调整的古油藏;上部层状油藏则是喜马拉雅晚期由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造山带的崛起而发生了区域性的构造反转,早先由南
针对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定量评价腐泥型有机质生成凝析油气资源潜力的难题,本文在国内首次探索将有机质成烃的过程分解为有机质生成C14+油、C6-C13轻质油及C1-C5天然气3组平行过程,并设计进行了求取各组成烃反应化学动力学参数的模拟实验,建立并标定了3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由此评价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3类油气组分的生成量、排出量及凝析油气的资源量。结果表明,区内凝析油的资源量约为(150-870)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奥陶系,油气储量丰富,对其油气藏的研究表明,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油源区为南东方向的满加尔寒武-奥陶系生油坳陷,其生成的多期次油气通过断裂、储层、不整合面持续向北部凸起之上的奥陶系储层运移聚集。同时多期次的运聚与成藏造成了油气在平面上分布具有北东密度大、南西密度小的特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孔、洞、缝3种储集空间组合构成裂缝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生物礁(
根据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条件的认识,以地质类比法为主,统计法(圈闭加和法、气藏规模序列法、饱和探井法)和生烃率法为辅,对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进行估算,最终采用蒙特卡罗法确定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为10488× 108m3。对相应的评价区带展开生物气潜力分析,确定近期第四系生物气勘探的重点为北斜坡和中央凹陷。并根据目前生物气勘探认识程度,认为隐蔽圈闭气藏、浅层气藏是今后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勘探主
二连盆地由50多个彼此独立、地质特征相似的凹陷组成,每个凹陷即是一个独立油气成藏单元。一般情况下,盆地凹陷沉积速率越大,所堆积的沉积岩体积及有机质含量就越大、油气资源也愈大。沉积体积速率与油气资源量之间存在双对数线性关系。通过确定二连盆地的沉积体积速率与油气资源量之间的回归方程,预测勘探程度低的江苏油田探区的油气资源期望值为1.8813×108t。布日敦南洼为首选勘探目标,布日敦北洼、朝克乌拉凹陷
通过对济阳坳陷优质烃源岩的油气充注度和成藏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结合原油中生源母质识别指纹信息的提取。本文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上和沙三下是本区主要广泛分布优质烃源岩的重点层位,它们与隐蔽油气藏的关系比较密切。沙四段上部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东营凹陷,而沙三段下部优质烃源岩则分布整个济阳坳陷。优质烃源的分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隐蔽油气藏勘探成功率。同时,根据原油中姥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hen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H2S与硫磺硫同位素、方解石与烃类碳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盐度、固体沥青S/C与O/C元素比和含硫有机化合物含量等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后认为,宣汉-达县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了,TSR作用,具体表现为:①H2S的Δ34s值为28.94‰-29.72‰,属
车西洼陷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烃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油类型主要为沙一类低熟原油和沙三类成熟原油,沙三类原油分布广泛,是区内主要原油类型,沙一类原油仅分布在南部套尔河等油田且数量和规模均较小。本文采用盆地沉降史和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次,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确定成藏期次,饱和压力确定油藏形成的时间,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油气充注时期等研究方法对车西洼陷油气藏形成期次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车西地
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参数已经成为研究油气运移的主要手段,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他们并非总是适用。根据胡状集油田部分原油色谱质谱测试数据,分析了源岩沉积环境、原油成熟度、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影响,讨论了吡咯类化合物运移参数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原油成熟度对吡咯类化合物含量及相对分布影响明显,源岩沉积环境对其有一定的影响,而生物降解作用对吡咯类化合物含量及相对分布影响很小。原油中吡咯类
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法已被用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绝对年龄,并在油田勘探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有时根据这种方法确定的油气成藏年龄与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结果有较大差别。本文以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为例,讨论了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资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这项研究表明,对于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应用这项技术时对所测年龄数据的分析要谨慎,对年龄数据要进行必要的校正,并且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