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人类学的思考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et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伴随医学人类学在我国建立,中医文化人类学应运而生.文化人类学的阐释性研究,为中医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疗效的综合评价.历经30年发展,中医文化人类学奠定基础,取得一定的成绩.近3年来,中医文化研究迎来历史性机遇,成为学科发展的契机,中医文化人类学将大有作为.
其他文献
陈宝义教授从医50余年,对小儿的病理生理、临床辨治也颇具心得,对儿科常见病、疑难杂症经验丰富,其倡导的温肺化饮法治疗小儿哮喘,临床屡获奇效。
据西岐王氏济世堂的史料和第二代传人的口述,以及我们对其传承研究所知,本流派第一二代人的医疗,基本上是全科中的儿科专科.在内、外、妇、五官之外,王秀春先生尤以儿科为特长.现将其治疗小儿脑病的病理诊断、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飨同道。
目的:观察赵纪生教授运用健脾益肾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总体疗效.方法:将94例慢性性肾衰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6例在基础治疗上加中药健脾益肾解毒化瘀辨证治疗,对照组38例在基础治疗上加中成药肾衰宁胶囊常规治疗,综合治疗2-6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包括食欲、精神、面色、肌肤、肢体、舌、脉等及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红蛋白(Hb)治疗前及治疗2月、6月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
赵纪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40余年,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十分丰富,历经数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炼出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亏虚、血癖浊毒”的关键病机,提出“健脾益肾、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竭的治疗原则,并用于临床治疗,疗效显著。
GTW在儿科应用解决了不少临床难题,也带来一些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GTW最常用于儿童哪些疾病的治疗、尤其对儿童远期的的生育能力有无影响、在小儿时期怎样权衡利弊、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等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结果表明,GTW是一个从祖国医药宝库中挖掘出来的,己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大显身手,且疗效显著、有发展前景的中成药,随着临床合理用药技巧的日渐成熟,高效低毒的新制剂不断问世以及减毒增效作用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继发性肾脏损害,归属于中医"尿血"、"水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风热邪毒和疲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故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纲,同时注重活血化疲在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将其贯穿于紫瘫性肾炎的治疗始终。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小儿紫疲性肾炎疗效是肯定的,辨证论治与活血化癖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核心,活血化疲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和手段。
薛寿鱼在其祖父薛雪去世后给袁枚去信,介绍其祖父生平事迹,并希望袁枚能为之写一篇传记,信中却"无一字及医",这令袁枚愤慨异常,撰"与薛寿鱼书"予以批评.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薛雪本人实际情况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薛寿鱼"无一字及医"的原因,认为责任并不在薛寿鱼而在薛雪.
文章指出中医是唯一能够全面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由于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质,并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中医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酝酿、发生并形成完整体系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浸渍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气氛中,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和情感。中医的知识体系、认知方法、实践技艺、传承形式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是息息
本文通过“什么是观”、“应如何观”以及“为谁而观”三方面研究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出中医核心价值观,应该既是中医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也是中医应该遵循、值得发扬的重要理念。笔者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尚中、求和,防治一体等观点可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让中医自身发挥出作用,展示其价值,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其价值。还应该从源头上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让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真实地展示自己。
随着身体观的研究在西方成为一门显学,对东方知识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投入到相关研究,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中国大陆亦有少数学者发现了身体观研究的价值,展开了相关探讨.目前我国就身体观的研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对中医学身体内涵的大量涉猎,中医学身体观已然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对从生理、文化、历史等角度全面认知身体具有重要价值.